江苏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年级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160字。
江苏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年级12月大联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一项迫切任务是撰成系统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编撰《中国历史编纂学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的学科之间关系加以辨析。
中国史学史于20世纪初由梁启超提出,此后百余年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步建立并日趋壮大。白寿彝先生于1981年撰写了《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四篇文章,确立了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的理论,认为它可与史学思想、理论发展史,历史文献学史相并列。而从这一分支学科角度看,除了全面研究和论述历史编纂学发展进程、主要成就及其理论问题之外,我们还要把跟它关系十分密切的历史叙事技巧也包括进来;同时,也要论述与历史编纂互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理论和史料学的相关问题。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推进对于三千年中国史学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
根据历史编纂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本学科的基本部件大致包括:史著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史家著史精神,史著体裁选择和内容特色,史书体例运用,史学名著的史论成就,历史叙事技巧,史官制度的演变以及官修、私修的互动,史著成就的影响等。凡属于上述基本部件的要着重论述,尤其对于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应大力发掘、阐释,以丰富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学科内涵,凸显原创性价值。历史编纂学以时代条件和史家著史精神、体裁选择和史著内容特色、体例运用等项为基本构件,从这些方面作深入开掘、阐释,就能提出新课题,得到新创获。进入近代以后,史家的历史观点、著史目的、史书记载的史实等都产生极大变化,尽管如此,历史编纂学近现代部分仍应以上述诸项为基本构件,既要充分关注鸦片战争以后史著的时代性,又要保持研究模式的前后贯通性。
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有互相交叉、重叠之处,但按照不同学科体系,探讨和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互有分工。譬如关于历史编纂学史论述的“起点”,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所要论述的是历史编纂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应以有珍贵内容、有编纂目的、有编纂技术的史书载体之出现,作为论述的“起点”,如《尚书》创立以“记言”为主体的史书形式,编排、组织有一定之法,成为中国历史编纂重视体例的发端。而先秦诸子中的史论及其他史论成就在史学史著作中多有论述,对于史论之作不作详细论述。再如,东汉时期的《东观汉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家后汉史之作,原书已佚,对于这类著作,不作重点探讨。还有一些属于文献汇编,或考史著作,也不作为研究重点。赵翼《廿二史劄记》,其中论历代正史的编纂过程、体例特色等项内容,因与历史编纂学直接相关,则要认真研讨。
(摘编自陈其泰《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存在差异》)
材料二:
作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名家,陈其泰教授秉承其先师白寿彝先生的教诲,经过三十余年沉淀与不懈努力编撰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一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
在对先秦时期重要典籍《国语》的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上,书中指出《国语》以记载春秋时代卿大夫们的“嘉言善语”为特征,传承了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形式,并成功地把“记言”和“记事”二者结合,叙述历史事件和刻画历史人物,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历史演进过程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编写辨清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学科之间关系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前提。
B.历史编纂学史重点研究史著的编写及发展史,史学史重点研究史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史,两者既互相交叉,甚至重叠,又各有侧重,互有分工。
C.陈其泰教授秉承白寿彝先生奠定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理论,经过三十余年不懈努力编写了具有鲜明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
D.《史通》一书在历史编纂理论上的积极创获,彰显其作者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努力探索、勤奋耕耘的成果,代表了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精深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进对中国史学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历史编纂学史不仅要全面研究、论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问题,还要研究历史叙事技巧,论述相关的历史理论和史料学的问题。
B.作者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家后汉史之作,如《东观汉记》,因原书已佚,无从考证它的编纂目的和编纂技术等,在编写《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时可不作重点探讨。
C.《国语》既传承了《尚书》以“记言”为主体的史书形式,又将“记言”和“记事”二者结合,推动“纪事本末法”的发展,在中国史著编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随着历史而发展的,到了近代,史家的历史观点、著史目的、记载史实等都产生极大变化,因此研究既要关注史著的时代性,又要保持研究的贯通性。
3.下列选项,不属于历史编纂学史研究重点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策》以国别为体例,记录战国时策士的活动及权谋智辩的故事。
B.《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总结历史得失,供统治者借鉴。
C.《红楼梦》“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历史编纂体系进行批判与重建。
4.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给“中国历史编撰学”下个简单定义。(4分)
5.某校开展关于中国编撰学史的研究性学习,请你概括介绍一下《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一书具有哪些原创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万物之母
许地山
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荒屋破篱之间,每日只有几缕零零落落的炊烟冒上来;那人口的稀少可想而知。你一进到无论哪个村里,最喜欢遇见的,是不是村童在阡陌间或园圃中跳来跳去;或走在你前头,或随着你步后模仿你的行动?村里若没有孩子们,就不成村落了。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不但没有孩子,而且有人向你要孩子!
这里住着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寡妇,一见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