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学联盟2022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940字,答案扫描。
山东中学联盟2022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
语 文
202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道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要、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日)
材料二:
我们断定某一个文化和其他的文化有联系,要从年代、距离、路线、中间环节等方面整体上考察两种文化之间发生关联的可能性。
三星堆和埃及之间相隔如此遥远,如果真存在某种关联关系,两者之间应该存在中间传播环节。我们注意到,在三星堆考古发现中,大家所关注较少的器物比如说青铜尊、青铜罍等,其风格和中原商文化的器物风格非常相似。五琮原来是5000年到43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的代表器物,后来被中原的夏商王朝所吸纳,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然后又传到了三星堆。夏商王朝后期的大型玉石器,如玉戈、牙璋等仪仗用具在三星堆有发现。二里头遣址出土的绿松石镶嵌的铜牌饰在三星堆也有出土。器物的传播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我们认为古蜀文明最早可能跟夏王朝后期有所联系,但是三星堆文化的主体还是接受了商王朝的文明,至于是主动地吸纳还是商王朝的输出还有待研究。商王朝建立了政权(王朝)之后,在长江中游建立一个重要的基地-湖北黄陂的盘龙城,我们最近在那里发现了大规模的冶铸遗址,那里出土的铜器跟中原地区完全一样,显然是一部分商人在那里建立的军事据点,那一带密集的铜矿(包括大冶铜矿、铜绿山铜矿等)带来了盘龙城冶铸技术的发达以及向长江流域的有力传播。长江中游和成都平原一些道址出土的器物都带有明显的商文化特点,很可能商王朝的一些因素是经过该地区向周边传播的例证。商王朝的青铜容器、札器种类很多,但长江中上游的社会上层似乎对铜尊、铜罍这两类铜器情有独钟,这些器物和玉器、仅仗用具共同表明等级身份与地位,三星堆文明在铜尊、铜罍、玉器、仪仗用具等方面与中原王朝的相似性器物表明三星堆上层社会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认同。
三星堆文明与中原王朝文明的诸多联系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构成格局。
(摘自王巍《三星堆考古助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
材料三:
关于三星堆遗址(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成都金沙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化,主流的解释是商周时期的西南方国属于古书中有片段记载的蚕丛或者鱼凫王朝。不过,历来也有一些吸引眼球的奇怪说法流传,比如说,有人猜测古蜀人来自埃及或者巴比伦之类的古近东文明,也许是古老文明覆灭后的难民,来到东方定居。
这样的想象当故事听也许会比较有趣,但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从整体来说,迄今没有任何实在证据表明古蜀文明源自西亚或地中海地区的更古老文明。根本理由也非常简单:如果有整体、全面、大规模的文明移植,不论是西方族群的移民还是本土族群主动的学习,都会留下清晰不可磨灭的痕迹。但三星堆和西方世界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比如常说的金面具,这次还出土了一个更加巨大的残片,固然和古埃及和迈锡尼文明的金面具可以相类比,但具体的工艺和形式又相差很远,除了都是两个眼晴一个鼻子的人脸模样之外,毫无“遗传基因”上的相似。其用途也是用于祭祀而非丧葬,相去甚远。
相反,无论是当年还是目前这次,三星堆中出土的中原风格的器物很不少,比如尊、罍等日用的青铜器,又如玉璋、玉琮等祭祀“法器”,都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有自己的悠久传承。表明古蜀国要么是中原文明的支流,要么是与中原文明相互平行但又有密切学习交流的关系,又或者是几种古文化的汇聚和创造性发展,都可以在东亚文明区系的内部予以解释。最新的发掘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发现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几乎一模一样的商代圆口方尊-说不定是同一个窑里浇铸出来的-充分说明二者之间的往来相当频密。
《尚书》中记载,“蜀国”曾参与了武王伐纣等商周史事,有人认为二者相距太远,应当是另一个同名的方国,但上述考古发现表明,即使在上古时代,蜀山也未必是不可跨越的天堑。甲骨文专家孟世凯还从殷墟甲骨中解读出了蜀国贵族曾到访商都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传统史学认为中国文明自中原兴起而惠及四方,是一种较单一的起源关系,但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文明的初期恰恰是“满天星斗”,四方星辉交映,捧出了黄河流域的“太阳”。中国、中原的“中”,实则蕴含了对四方上古文化的古老记忆。恰是“居间”的有利位置,孕育了吸收东西南北各方文明国子(包括遥远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而加以创造性转化的夏商文明。各方从这个“文明交流中枢”中获得信息而反哺自身,又反过来“问鼎”这一中枢,比如稍后的周人、秦人、楚人……古蜀与之的关系较为疏远,在千年中“另立门户”,但最终仍然百川归海。比如古蜀人神秘的青钢神树,在汉代烧转变为后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摇钱树”……
虽然我们不能苟同中国文明是全盘或根本上的外来移植,但也无需过度鼓吹其纯粹一元,自根自生。毋宁说,它在源头中就蕴含多元与综合,“中国”之“中”,恰恰意味着源头的包容、开放与谦卑。
(摘编自新垣平《三星堆与中国文明多源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琮原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的代表器物,后来被中原的夏商王朝所吸纳,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后,才传到三星堆。
B.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包括蚕丛或者鱼凫等王朝,主流解释认为是商周时期的西南方国,这在古书中都有片段的记载。
C.三星堆出土的巨大残片和古埃及和迈锡尼文明的金面具在具体的工艺和形式以及用途上都相差很远,毫无“遗传基因”上的相似。
D.三星堆考古发现证明了《尚书》中所记载的,上古时代蜀国参与商周史事和中原地区跨越蜀山天堑进行交流的事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他们的发现有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
B.古蜀文明在东亚文明区系内部产生和发展,这说明中国文明虽然并不排斥外来文明的影响,但主体上看是土生土长,独立发展起来的。
C.夏商文明恰恰是中国文明初期中原文化吸收东西南北各方文明因子(包括遥远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并加以创造性转化而孕育出来的。
D.三星堆新近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三星堆接受了外来文明的影响。
3.下列论据中,不能支撑“中国文明多源性”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石器时代,我国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各具特色。
B.1928年,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发现惊动天下,先后发现50余万件珍贵文物,有人认为“天下文明自殷墟始”。
C.1927年,有学者将古代民族分为江汉、河洛和海岱三大系统,其部落、姓氏、地域各不一样,其经济文化也各具特征。
D.这次“三星堆上新”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象牙残片上带有云雷纹微雕,而这种云雷纹正是中原地区商文化的代表性纹饰。
4.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同样是论证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论点和论证上有哪些不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伏击(节选)
徐贵祥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役,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