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江苏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三)(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9题,约27250字。
江苏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三)
(150分钟 160分)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________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________,直至晚清民国。“家训”就像一位神情庄重严肃的老祖父,________地训导后世子孙,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
A. 结合 绵延不绝 不厌其烦 B. 融合 络绎不绝 不厌其烦
C. 融合 绵延不绝 不胜其烦 D. 结合 络绎不绝 不胜其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第一组,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此处指“家风、家训、家规关系密切”,故选“结合”。
第二组,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对象是“家训”,意思是家训得到继承,故选“绵延不绝”。
第三组,不厌其烦:不嫌麻烦,褒义词。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含贬义。语境是训导后世子孙,应该用含褒义的成语,故选“不厌其烦”。
故选A。
【点睛】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_______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
①“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
②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
③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
④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
⑤鲁迅就是这样。
⑥“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
A. ①④③②⑤⑥ B. ⑥③⑤②④① C. ①④⑤⑥③② D. ⑥②④③⑤①
3.下列有关天下名楼的对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②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③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④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A. ①滕王阁 ②太白楼 ③黄鹤楼 ④岳阳楼 B. ①黄鹤楼 ②滕王阁 ③岳阳楼 ④太白楼
C. ①黄鹤楼 ②岳阳楼 ③滕王阁 ④太白楼 D. ①岳阳楼 ②太白楼 ③黄鹤楼 ①滕王阁
4.阅读右图,对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
B. 图中的“阅读”加引号,意在强调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的活动。
C. “反应”指的是阅读感受,它可转化为一种阅读动力,引导阅读者不断阅读。
D. 位于图中心的“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表示这个理论仅适用于成年人。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