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归去来兮辞》教案<br>
<br>
一、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br>
二、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 <br>
三、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br>
<br>
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在文中,他虽然写自己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 <br>
污的志节,也以相当的篇幅描写田园之乐。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桃花源记》,可与本文结合学习,鉴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 <br>
二、抓住辞赋压韵的特点,以朗诵为主要教学手段,在诵读中引导、点拨学生,鉴赏课 <br>
三、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br>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br>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br>
2.教师可将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提供给学生,如《饮酒》、《拟古》、《归田园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 <br>
二、以《桃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br>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 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br>
三、指导学生理解并朗读课文(将重点语句以投影提交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br>
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出任而弃官归隐之作,他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污浊,又不愿为了那微薄的薪俸去违心地同流合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重读)“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他一踏上归途,就显出了无穷的乐趣。(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 出他迫切地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松菊”喻作者的高洁品格。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他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 长音长,重读。) <br>
第二段写农事活动。在陶渊明看来,农民虽然辛苦,却不用违心地和恶势力妥协,因 <br>
此选择了“躬耕自资”的道路。这一段文字表现的是作者想象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充满了 浪漫的抒情色彩。 · <br>
第三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假涂饰。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 境界。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归去来兮”出现两次,但其表现的情绪有差异。第一次是作者决心归田时的宣言,第二次出现时,作者已经过思考确已从纷繁的仕途上回来,情绪非常平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