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归去来兮辞》教案 <br>
宁夏青铜峡市一中 马建梅<br>
教学目的 <br>
一、诵读 <br>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br>
教学重点 <br>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br>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br>
教学难点 <br>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br>
教学设想 <br>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br>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br>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br>
设计说明 <br>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br>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br>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br>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br>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br>
教学内容和步骤 <br>
预习准备 <br>
1、 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br>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br>
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br>
教学过程 <br>
一、导入课文 <br>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br>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br>
(板书课题、作者) <br>
二、教师范读课文 <br>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