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先秦两汉南北朝名人趣味故事
- 资源简介:
约18190字。
先秦两汉南北朝名人趣味故事
圣人的“不清白”之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历史上对这位圣人的身世和私生活虽有记载,因涉隐私为后世儒家掩饰,所以,至今鲜为人知。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日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由此看来,孔子这位大圣人竟然是其父叔梁纥与其母颜征在“野合”而生的,换句话说,孔子也就是古代变相的“私生子”!汉朝的郑玄为《礼记•檀弓》作注时也认为,孔丘的父亲与颜氏野合而生孔丘,“颜征在耻而不告”,孔子自己后来也隐瞒了。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叔梁纥即死了,而母亲颜征在却是一位年轻女子,叔梁纥死后不葬在家乡,而葬到遥远的防山,孔子感到怀疑,便去问母亲,颜征在不愿意告诉年幼的儿子。故史书上说:“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后世儒家为了抬高孔子“圣人”的地位,便把孔子是“私生子”的史实加以辩解,说孔子的父母正式结过婚,只是因为年龄相差大了,被时人称为“野合”。据《孔子家语》记述:叔梁纥原妻施氏,曾为他生了九个姑娘,所以娶了一妾,生下儿子孟皮,但孟皮却天生缺陷,是个跛子。于是,叔梁纥向年轻的少女颜征在求婚,两人结婚时,叔梁纥已近五十,而颜氏不过十五岁,所以称作“野合”,乃不合礼仪也!
事实上,春秋时期中国的婚姻并不严格,仍残留着部落时代的婚俗,所以,中原的宋、陈、郑等国以及鲁国仍保留着“中春之会”,发生许多浪漫的“桑间”、“陌上”的风流韵事。据此推测,贵族公子叔梁纥在桑间陌上看中了民间少女颜征在,然后便在浪漫的气氛中“野合”了,野合的结晶是产生了孔子这位圣人。
而且,圣人孔子的品德也不是如后世儒家所推崇的那般无可指摘。《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了一个“子见南子”的故事。
卫灵公有位夫人叫南子,久闻孔子的大名,便派人请孔子到卫国王宫作客,孔子偕子路等弟子赴卫,去见南子。南子是位风流美貌的夫人,在丝绸帷幕中会见孔子,孔子入门向她叩首,夫人自帷幕中再拜,可以听到清脆悦耳的耳环、玉镯以及那娇滴滴的声音,竟使这位圣人酥了半边,会见时间在两个时辰以上。因此,孔子从室中出来后,子路很不高兴。这一来,急得孔子向子路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在南子宫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后来经不住子路的“不悦”,于是悻悻而去,不情愿地离开卫国王宫。由此可见,孔子也不是如柳下惠那般“坐怀不乱”的君子,他自己就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这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圣人”也不例外。历史上的孔子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他编纂的《诗经》一书中,就收集了不少象《关睢》这样情真意切的爱情诗和抒情诗。而且生活中孔子也酷爱音乐、歌舞和骑射,是一个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能够充分享受生活乐趣的“平凡人”。
孔子择婿也讲条件
孔子曾说公冶长可妻之以女,当乘龙快婿,孔师母不以为然地说:“你门下有十哲四科,何人不可作女婿,而偏偏把女儿嫁给这个仍关在监牢里的人?”
孔子说道:“你们女人哪里知道许多道理!我门下虽然有十哲四科,却没有一个完人,根本不配作我的女婿。
“如果讲品德才学,颜渊最好,但他虽然好学,却不幸短命。倘若妻之以女,吾女势必寡居。
“闵子骞家有后母,衣芦忍冷,以女妻之,徒遭冻绥。
“冉伯牛撄癞疾,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为之妻者,能无患乎?
“仲弓犁牛之子,父贱行恶,婚姻二字,更无待言。
“再言政事:冉有则鸣鼓而攻,子路则不得其死,可妻乎?不可妻乎?
不言而自喻矣。至于宰语,宰语昼寝,其为黑化可知。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行同奸商一般,与我诗礼之家,非门当户对。
“若文学子游,庶可称为佳婿矣,无奈他是南方人,往来不便。子夏丧明,晚景日非。故我皆所不欲。
“今公冶长虽在缧绁,究非其罪,对女儿终身,毫无妨碍。”
孔子的这一番大论,说得孔师母口服心服,于是公冶长成为孔子女婿的唯一人选。
圣明如孔子,为女择夫君,仍然脱不了世俗的观念。
孔子改错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