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时,约4660字。
古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的:
1、在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2、领会诗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3、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
4、培养分析、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领会诗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2、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
3、培养分析、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写作本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便于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写诗好比画家作画。我们读诗就要读出“画意”来,才能体会出“诗情”。请说说,这几首古诗词给我们描绘出哪些图景,各抓住什么景物进行描写的,细阅读品味,说说这几首古诗词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组织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读古代诗词,看课文注释疏通文字障碍,教师释疑。
二、学生集体朗读,要求:
1、读音准确
2、注意节奏、音调、音韵。
三、解题
1、关于作者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是中唐文坛的一位大作家。他一生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建树,而文学的成就最大。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继承先秦两汉的散文精神,并与六朝以来的华而不实的骈文相对立。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辞必己出”,“文从字顺”。在韩愈的努力提倡下,古文运动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他因之团结了一批知名古文家如樊宗师、李翱、皇甫湜、李汉、沈亚之等,共同努力,抵制了流俗非议,锐意进取。以后又得到了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影响更大,并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譬巧喻,形象鲜明,具有多种多样的艺术特色。他的论说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进学解》,赠序《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和叙述文《张中丞传后叙》,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传奇小说《毛颖传》等,都是公认的名篇,对后代散文创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的成就。他的诗吸取了杜甫诗中某些新特点,把散 文篇章结构运用于诗歌写作;把少量的议论成分引进诗歌中,创造出“以议论为诗”、“以赋为诗”的独特风格,但是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的不良风气。韩愈的代表诗作有《山石》、《听颖师弹琴》、《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2、张水部这里指的是水部员郎张籍,员外即员外郎,水部是工部四司之一,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因张籍在其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称呼行第,是唐朝人的习惯。同样的还有刘禹锡,如刘二十八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