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形象、意象、意境习题汇编
- 资源简介:
约5040字。
★2012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形象、意象、意境习题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4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这一复习环节要求从形象的角度做分析)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示例1】
这是一首写景诗,在写景状物上具备动静皆备,虚实相生的特点。(2分)首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西园春景,在阳光照耀之下,西园美丽而平静;而结句写到蜂来蝶往,给平静的西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和活力。可谓动静结合。(2分)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只是作者的推测,是虚写,而结句则为作者的眼前实景,也是作者做出推测的理由和依据。可谓虚实结合。(2分)全诗意象动静皆备,写景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答案示例2】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用词精当,其中尤以“满、过、知”三字最为精妙。(1分)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晴波”即阳光,“满”字则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暮春时节雨水较多,难得的旭日普照的春景让作者满心的喜悦。(2分)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而一个“过”字点出时令已至春暮,一切美好的春景也行将在绵绵春雨中成为过去,留恋惋惜之情油然而生。(2分)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前面著一“知”字,则表明“花落尽”乃是作者的推测,此处虚写使文章意兴盎然,充满生活的情趣,且顺利引出下句作者作此推测的依据。(2分)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用一首体制简短的绝句,在诗句理解上难度并不算大。作者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的美誉。设题上与往年不同,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亮点之一。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考题。但要注意,一个7分的题,在回答时一定要有得分点意识,做出来的答案,要有给你更高分数的理由。一般来说,一点最多2分,一个7分的题,一般不能少于3点;所以要想方设法挖掘得分点,去获取更高的分数。最好采用总分结构,条分缕析。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