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复习
- 资源简介:
约4880个字。现代文阅读,包含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的技巧指导。
【记叙文】
考点一: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格式:谁+做什么
文章写了什么事?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请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格式:谁+做什么+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顺序和作用:
①顺序:按照事物发展先后次序来写。作用是使文章结构清晰,有条有理;
②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作用是造成悬念,强调,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插叙:在顺序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作用是补充交待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文章更充实或为下文作铺垫。
(4)记叙文的线索:A以时间变化为线索,B以空间转移为线索,C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D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5)归纳中心常用的格式:
①常见问题:请归纳本文中文心思想。
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抨击了)……的思想(精神、实质),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考点二:体会加点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1)某个词删掉或换掉可以吗?为什么?〖格式:对象+特征〗
适用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模式如下:
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对象+特征)/这个词生动地说明了(对象+特征)
这个词具体地说明了(对象+特征)/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征)
例如:人的头发中金属含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患心脏病。可能这个词能删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头发金属含量与人的健康有关系,但这只是目前科学的推测,并未肯定,随着科学的发展,会有新的发现,删去之后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格式:目的+效果〗,效果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目
的 为了刻画人物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某人物)……………… 效
果
为了说明事物 准确地说明了(某事物)………………
为了渲染气氛 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某环境)……,突出了(某事物)…………
为了说明道理 生动形象或具体地说明了…………………
如:数学老师对提问的学生说,你要么听我的,要么给我滚出教室。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地描写了数学老师主观武断,暴躁的性格特点。
考点三: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①记叙: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转换所作的叙述。
②描写:把事物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由远到近、由近到远
③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④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⑤说明: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考点四: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首尾呼应、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