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两则及评析
- 资源简介:
约11910个字。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两则及评析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之一
梅洪建 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教材:人教版初一下册
说明:借班上课,两个课时。这是一堂“三个纬度构建文本教学”的公开试验课,笔者试图抛开传统对课文阐释性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习读书方法,领悟作文道理,升华思维品质”三个“纬度”实施,让学生跳出来审视文本,在文本使用效率上做文章,在方法上做文章。
看题目,做猜测
师(微笑进课堂):大家好,很突然是吗?事先不知道上什么课文,更无法预习。
生(齐):是啊!(有生嘟囔,看你怎么上!)
师:没问题,平时我也不让学生预习,摸索着就上好了,相信你们也可以的。有信心吗?(声音提高)
生(齐,大声):有!
师:好!我们看标题。“最后”两个字传递了什么信息?(生七嘴八舌,“结束”,“末尾”,“断气”,“没救”等都有)大家都是“顺向”思考的,能不能逆向思考一下?
生1:先前!
师:从“先前”到“最后”体现了一个什么过程?
生(齐):变化的过程。
师:对,一个“变”字。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最后”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呢?
生1:“留恋”、“难舍”。因为最后的东西总让人舍不得。
师:嗯,由原先的“不珍惜”到“留恋”的变化,又是一个“变”。那么“最后一课”对应的应该是——
生(齐):先前一课!
师:其中也有一个“变”。现在我们很容易知道作者通过什么写“变”了。
生(几乎异口同声):一堂课!
师:课堂上有什么?
生(些须茫然,然后):老师、学生、黑板、课桌、讲台……
师:黑板、课桌、讲台等一起上叫什么?
生2:叫布置。
生3:叫环境!
师:是布置,叫教室环境更准确。到此,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应该是通过老师、学生、环境以及人物心情的“变”来表达一种东西的。
生(忍不住点头):同意!
(解析:这是这堂课的第一部分:猜测,教学生如何读书。看题目,猜内容,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也是文章构思方法的启示。似乎罗嗦的开头,是有意识的阅读和写作思路的指导,并为下面的推进做铺垫。)
初读文本,补充猜想,加深印象
师:先读一遍课文,看是不是这样写的,同时标出重点字词。(学生浏览课文,标画)不懂的字词请大家互相讨论或查字典解决。(同学们互相交流,查字典)
师(5分钟后):我相信大家基本上弄懂了,几个重点字我强调一下:“惩罚”中的“惩”应该读“Chéng
”,易读成三声;“郝叟”应读“hǎo sǒu”,很容易误读成hè;字帖tiè,容易读成一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