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个字。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品读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及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显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