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3/30 8:42: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1500字。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达尔文的兰花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乌)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较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28.6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25厘米长!”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在南非,生活着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也长着细长的喙,长度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当地人们还没有发现细长的花距的花。在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的兰花,它的花距还要长,长达40厘米。1991年,美国昆虫学家基因克里茨基(Gene Kritsky)学达尔文做出预测:在马达加斯加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大型蛾类,其喙长达38厘米!
  这个预测还未被证实。这种兰花在野外已经绝迹了,靠人工栽培存活了下来。它的传粉者是否也已灭绝我们只能希望,它能靠吸取其他花的蜜而生存下去。也许塌不着再等41年,又会有一种奇特的天蛾令人惊骇。
  1.下列关于彗星兰进化成目前这种形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授粉者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能沾到更多花粉,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
  B.为了使得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彗星兰的花距才进化成细长的奇怪形状。
  C.彗星兰的花距越长,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后代彗星兰的花距也就越来越长。
  D.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是它和天蛾的喙长期互相竞赛,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他对于兰花的研究,很好地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
  B.喙长的天蛾,容易吸到花蜜,营养更充足,容易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天蛾的喙变成现在这样长。
  C.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的花距长达28.6厘米,让达尔文惊骇;现实中没有能够吸到它的花蜜的昆虫,又让他为难。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变化,因而彗星兰的花距和天蛾的喙将会不停地竞争,不断地增长下去。
  B.如果马达加斯加那种喙长38厘米的未知大型娥类能够依靠吸取其它花的花蜜而生存下来,那么,41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
  C.马达加斯加那种花距长达40厘米的兰花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它是从花距长28.6厘米的“一尺半”的彗星兰进化来的。
  D.生活在南非的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细长的喙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在那里应该有细长的花距的花。
  答案
  1.A(A项“为了适应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错误,应该是为了传播花粉)
  2.C(A项“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错,原意是补充了材料的不足; B项“赫曼缪勒在巴西抓到”错,原文是赫曼缪勒的哥哥抓到; D项“现实中没有”的说法错,只是一时没有发现)
  3.C(A项中“不断地增长下去”的推断错误; B项中“41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的说法太绝对; D项说法无依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