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篇,约52510字。2007年度人民网优帖年度评选活动 评选简介
2007年正离我们而去。强坛没有让时光倒流的能力,也留不住时间,但欣慰的是我们并非一无所获,我们很幸运地留下了网友们的真实。
感谢网友们真实的表达。你们把思想贯穿于每一个帖子之中,这些帖子,有的虽短,但短而惊坛;有的虽朴实,却实在动人;有的则要么文彩飞扬,要么思想深刻、给人启发。当然,更有文彩风流,文质厚重,对人生,对家国天下充满深刻思考,独到领悟的大仁大智之作。
强坛看重每一个网友的帖子,尊重每一种真实的表达,对其中的精彩更是怀有极高的敬意。为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开展“2007年度好帖”评选,欢迎您投下宝贵的一票。
1.领导干部所用手纸应该是个啥标准?
为领导干部所用手纸定一个标准,不是我心血来潮,而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做官就不知道怎么生活和工作了。所以才有一些政府部门语重心长的告诫官员们:应该坐什么样的车,吃饭应该是几菜几汤,应该喝什么酒,不要收受礼金及各类有价证券,不要到基层报销自己消费的发票,不要接受异性按摩,不要嫖娼赌博等等等等,不可谓不细,不可谓不循循善诱。
可见各级政府对各级官员的“爱护”真是无微不至。前不久,辽宁省就出台了《辽宁省省级党政机关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包括省级领导在内的机关干部的办公室面积、装修及设备配置作出了明确规定。省级领导,正职每人使用面积70平方米,副职每人使用面积52平方米;省直机关的正厅(局)级领导每人使用面积30平方米,副厅(局)级每人使用面积22平方米;处级干部每人使用面积为15平方米,处级以下人员每人使用面积8平方米。并规定,领导干部办公室装修标准为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450元。对办公室的家具配置也规定了标准,省级、厅(局)级、处级、处级以下分别不能超过2.3万元、1.4万元、7400元、3050元。对领导干部办公桌的长、宽、高也制定了标准,例如,处级干部办公桌主台长1.6米、宽0.7米、高0.76米,副台长1.2米、宽0.45米、高0.7米。真是用心良苦啊。
真不知道辽宁省这样做是要给人民群众传递一个什么样的消息。已经超过这个标准的怎么处理?还达不到标准的又该怎么办?没有下文。这样说来也仅仅是个文字游戏,并没有实际意义。既然没有实际意义,不就是忽悠民心吗?但这个忽悠不会就此而止,因为省上的文件只忽悠到处级,处级以下怎么办?我相信县处级会对省上的文件进行细化的,科级、副科级,股级、副股级,干事及以工代干的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有个标准了。问题是,是不是有了这些标准,“豪华机关楼”“豪华办公室”现象就会得到遏制,我看也未必。就像当初为了遏制吃喝风,规定“四菜一汤”,结果怎么样,该吃的照吃,该喝的照喝,而且更加明目张胆,因为有文件规定可以吃“四菜一汤”,至于“四菜”有多少“子菜”,“一汤”有多少“子汤”另当别论。其实,刹住吃喝风很简单,下基层吃职工食堂,并自掏腰包,发现公款吃喝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去做交易的。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年,周总理到宾馆开会喝宾馆的招待茶都坚持自掏腰包,当今,胡总书记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在西柏坡吃了4顿饭,离开宾馆前,总书记结算了饭钱。如果各级领导都以此为榜样,带头艰苦朴素,那要比所谓的“规定”强无数倍。
“桃李无言下自成溪”,上级机关带头勤俭办公,下级机关就是有想法也不敢“违规”,办公讲享受,生活讲“质量”,自身不正,何以证人?反腐败要抓源头,抓源头不但要在制度上健全,更要在狠狠打击上毫不手软,对腐败人员加大惩治的力度,建立起一个不可触摸的高压电网,一旦有人逾越,定要让其“粉身碎骨”。立什么规矩群众眼睛就是规矩,立什么标准群众眼睛就是标准,我们现在还不十分富裕,还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能节省的一定要节省,能克服就要克服。心里要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的疾苦,作为一方诸侯,在你管辖的地区还有衣不遮体的群众,还有四面透风学校,你能安心于宾馆式办公吗?我就不信,条件艰苦的地区非要创造条件去达到上级要求的办公条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就出不了思想,就不会干工作。当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不是照样推翻了“三座大山”!对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干部来说,我们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难道,领导干部所用洗脸水的水温及用水量多少、蹲厕所应该是坐便还是蹲便具体蹲多长时间也需要有个标准?!
新闻链接:官员办公室多大?装修啥标准?辽宁立规矩
2.“医改尊重市场论”后面的“利益尾巴” 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在前日举行的“瓯江经济学名家系列讲座暨首场学术讲演”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海闻教授表示,在医改领域,政府要尊重市场,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药价,但可通过对收入较低者实行救济,而这需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商业保险的发展。 海闻表示,目前的医疗改革不是要一味地把药价降下来,不是把贵变成便宜,而是“谁来承担”的问题。(《新京报》4月22日)
对“经济学名家”的惊人言论,公众已经见惯不惊了。海教授“在医改领域,政府要尊重市场”的高谈阔论,也不过是“经济学名家”为相关利益者代言而已。因为,“尊重市场”的背后拖有一条长长的利益尾巴——只谈药价继续贵下去,医改只解决“谁来承担”的问题,却避而不谈“谁来获利”的问题,暴露了相关经济学家的代言立场。
市场是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能不能以市场来解决一切问题?这些本不应当是问题。无论从纵向的历史对照,还是从横向的国家比较,我们都不难发现,对于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必须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甚至于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些领域,如果失去了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其“市场化”过程中所展现的竞争、牟利的本性,必然会伤害到民生,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度,政府都会对这些重要民生领域进行干预,当然,也包括经济学家们“言必称”的西方国家。
然而,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名家”们会对市场如此痴恋,对政府在相关领域的行政干预如此耿耿于怀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利益。以医改为例,反对降价,提倡对收入较低者实行救济,名义上,似乎解决了“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问题,但实际上,药价继续贵下去,一是把收入“并不较低者”的收入用药价进行了“调控”,使他们也成为了收入较低者;二是政府会承担越来越重的财政压力,且药价可能会越来越高;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谁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利了?很明显,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