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6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1/6 15:10:5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60字。
职评材料之一:典型课例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
安徽省行知中学  方 斌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了解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确,不同的人随着心境的不同,欣赏外物时总带着个人的色彩的。对待秋,文人墨客睹物思人中,往往寓情于景,于是有了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高歌;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的缠绵;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赏析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学生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感情基础)。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该作。
三、听读课文,感受行文脉落(学生找出语句,理解)
(1)找出概括“故都的秋”景物特征的关键词。 
    (2)标出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
    (3)归纳本文的行文脉络。
本文文眼: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行文脉落:总(向往)——分(秋景图)——总(眷念)
四、朗读课文1、2节,体会作者是怎样来比较南北两方的秋景的(找出语句比较)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饱尝秋味——眷念、热爱 (对 比)
    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不足——难以沉醉
五、朗读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南国之秋:“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内容上,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