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语文书,学生记住了什么?
□余养健
教书近30年,有一个问题总是让我感到很迷惑,即面对新一年级的学生,你若问他上一册语文书还记得哪些东西,许多同学都会一脸茫然,个别记性好的同学也只能回忆起几篇课文的题目,其他东西则所剩无几。呜呼悲哉,一册语文书,近百节的语文课,最后只让学生记住几篇课文的题目,我们的语文课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朝着越来越没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在语文课上,有的老师发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对不着边际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老师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很幼稚的问题还要大加赞赏,有的老师干脆什么也不说,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定目标,还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如此折腾,看起来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一无所获,到头来能记住几篇课文的题目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学语文为什么会学得如此尬尴?洋洋洒洒十几万言的一本语文书为什么只有几个题目让学生记住?笔者思之再三,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忽略了学语文的最重要的步骤——积累。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把积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其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但遗憾的是,语文究竟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当然,关于“语文积累”,已有许多论者阐述得非常详尽,这里笔者无意重复别人的观点。笔者只想从实际出发,具体列出语文究竟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为例进行阐述。
这一册共有四大板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其中主要内容是“阅读鉴赏”因此笔者就以这一板块为例进行论述。
在“阅读鉴赏”这一部分中,共有课文16篇。在这16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以下知识。
一、神奇的汉字
遒、遏、圮、荇、溯、菲、跫、扉、禊、觞、窈窕、壑、嫠、酾、槊、樵、麋、匏、灞、辋、曩、鲦、皋、檗、冢、喋、戮、揖、莅、鳏、撰、谄、淳、翌。
以上是第一册中出现的比较陌生的字,教师应把它们列出,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写,然后再从字本身的意义、引申的意义、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一些汉字知识。
如“樵”字解释为“柴”,但是“樵”为什么就是“柴”呢?《说文解字》对“樵”的解释是:樵,木也,从木,焦声。徐锴《系传》曰:“樵,散木也。散木不入于用也。”桂馥《义证》曰:“既不入用,惟堪作薪焚烧耳。”原来“樵”是一种无用的木头,无用的木头只能当柴火烧,所以一般字典才会将“樵”解释为“柴”。这是阐释字的本义。
再如“菲”字,可联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及《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