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520字。
深圳市“好书伴我成长”征文选编
主编:茹清平
追求真正的自由
——读《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 高一(8)班 徐 洋
这是村上春树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一个“孤立无援”,十分渴望得到他所谓自由的15岁、化名叫田村卡夫卡的离家出走的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体验和亲身经历,有痛苦的、悲伤的,但同时在这些“悲哀”的记忆当中仍残存着一丝幸福的滋味。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乌鸦”的意思,根据主人公卡夫卡自己所解释的,意为失群的乌鸦,所以他在残酷的现实当中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壮,是能够忍耐一切,接受一切的“强壮”。
光是他对这乌鸦一词的解释便让我感触很深,似乎每个人的15岁都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开始变得叛逆,当然在程度上会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总是会在那一段时间当中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可以忍耐一切,有的时候甚至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不依靠任何人便能够活得很好,会开始觉得父母亲都很烦,讨厌他们的唠叨,讨厌他们还在把自己当成一个以为仍是会跟以前一样由他们来“操纵”的“傀儡”,开始想要自由。
在那个极端的年纪里,自己好像总是会变得超现实主义,像卡夫卡一般竭力地想去追求自由,可是就像卡夫卡一样,最终被自己努力追求而来的自由束缚住了,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却反而变得空虚、不自在、不自由,回过头来,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后悔自己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往往再回想一下,却又发现自己明白了许多,就像佛祖释迦叫弟子茗荷为旁人擦了二十年的鞋,看似也是在浪费时间,可是最后,茗荷从擦鞋当中悟出了一切,成为所有弟子中最出色的,我们也是一样,开头总是处在混沌当中,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但自己经历的越多,就越能够从混沌当中走出来,看清楚一切,紧接着悟清楚一切,亦或是明白了自己今后的目标,那么往下的每一步便会变得清晰,即使偶尔会犯糊涂,却永远不至于迷失了自己,因为那个目标是始终存在于心底的。
追求自由的精神,就是“朋克”精神,我以前总是这样以为,也许在村上的小说中还没有“朋克”这样前卫的词语,但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卡夫卡式”的生活仍是让人觉得很荒谬,在某种意义上,“朋克”也存在于这本书中,甚至就是卡夫卡本身的一种精神。但就像卡夫卡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成熟,走出迷茫,我也与他一样,越往下看,越能够明白自己以前的无知,对于自由和“朋克”的错误理解,正像某个人所说:“朋克”并不是单纯的追求,真“朋克”会在这个神圣的过程当中一次次的毁灭掉错误的自己,从而他们最后所得到的自由是他们经历过了所有的痛苦所得到的真正的自由。我想是的,正是因为他们一次次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们同样变得很清晰,他们与上一段所讲的人不同,他们从没有后悔过,他们是一直执着地去追寻,只要一开始便一去不回头,但是他们所承受的痛苦仍是相同的,每当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帮他,他们只能够靠自己去寻回自我。
无论是“卡夫卡式”或是“朋克式”,最终都是经历过了一番痛苦或是无奈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无疑在最后他们都感到幸福。在这个极端的年龄层中,我们总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才能够明确自己,真正的追求到一种自由,而且这时,我们变得比任何著名的力士都更加“强壮”,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或许该说我们变得坚强。
仁的力量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 高一(7)班 董姗姗
每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正因为如此,人就更加需要“仁”来平衡你我他之间的关系。能用一颗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也许是这个人一生的财富,因为在别人获得雪中送炭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别人的拥护、支持与信任。而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更是弥足重要。
当我唏嘘感叹这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分久而合,合久又分的变数,我发现能一匡天下、民心所向的都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不是偶然,不仅根深蒂固的儒家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