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440字。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考生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传统,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 (1)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述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说的是良知就在日用常行之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悟,可以直达良知的本体状态,实现自我提升和道德完善。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2) ,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但中国古代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入世与出世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3)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人类对至高道德品格与生命智慧的追求,其精神高度可与人类文明中其他崇高精神典范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古代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其他文明的宗教领袖,但圣人不一定会成为当时实际的政治领袖。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是否有机会为王,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古代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然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这样说的。据说有个圣人,被某国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派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他熏出来,强迫他担任这个差事(见《吕氏春秋•贵生》)。这是柏拉图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点,也显示出道家哲学的出世品格。
“内圣外王”最早由道家提出,而后成为儒家的核心观念。儒家主张通过提升内在道德修养来主动承担人伦世务,实现外在政治抱负。处理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而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入世反过来可以促进人格的完善。
圣人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自觉认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崇高的意义。他若有机会为王,他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古代哲学各家不同,但各家哲学无不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研讨的对象为超物质、超感觉或超现象之物),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举例来说,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这一逻辑问题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世界上许多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不一致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内圣”不能是达成个人利益的幌子。
我们学中国古代哲学,不单是要获得“内圣外王”的相关知识,还要养成这种人格。因为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正如金岳霖教授指出的:“哲学家要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不当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且是在于行动的箴言体系。”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古代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中国古代的圣人是能在理论与行动上达成出世和人世统一的人,其精神境界独树一帜,无可比拟。
B. 中国古代的圣人具备“内圣外王”的人格,圣人虽然未必能成为实际的政治领袖,但按道理而言,圣人最宜于为王。
C. 儒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圣人必须自觉成为“宇宙的公民”来处理各种世务,否则其行为就不会具备任何道德价值。
D.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要关联政治思想的,这并非古代中国所独有,代表柏拉图整个哲学的《理想国》亦是如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描写宋代新儒家的诗句,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的特点,具有文学性,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B. 将柏拉图的“哲学家——王”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圣外王”类比,两者具有共性,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的“出世”倾向。
C. 文章以名家领袖公孙龙“正名实而化天下”为例,证明名家看似研究抽象的逻辑问题,但也以政治教化为目的,避免了论证的空泛。
D. 全文聚焦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但未直接提及“内圣外王”的演变及其差异性,这一局限可能会使文章观点的普遍性受到影响。
3. 根据文本内容,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 哲学家应如何推动“内圣外王”之道的实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内圣外王”是孟子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体现。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中国古代哲学“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展开论述,通过比较儒道两家及柏拉图哲学,系统阐释了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质。文章以冯友兰的学术视角,论证了中国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特点。文中引用大量典籍例证,既展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度,又体现了其现实关怀,最后落脚于哲学实践的重要性,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启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其精神境界独树一帜,无可比拟”错,原文“其精神高度可与人类文明中其他崇高精神典范相提并论”,可见中国古代圣人精神境界并非“无可比拟”,而 可与其他崇高精神典范对比;
C.“必须自觉成为‘宇宙的公民’来处理各种世务,否则其行为就不会具备任何道德价值”错,原文“他自觉认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可见“否则”否定的是“超道德价值”,而非“任何道德价值”,且“必须”表述过于绝对,该选项偷换概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兵
少光
1983年,我踏上了入伍的列车。车厢外的风景即来即去,铺垫着一串令人兴奋的谜,军营到底是什么样的?梦中,车厢里的我幻化生羽,随着摇晃的马灯扶摇而上,如同一匹天马,飞向那梦幻的军营,那里千军万马正在整齐列队,随时听我号令,随我一起奔驰向前……
现实却把梦重重地击碎。坐完火车还要再坐汽车。汽车在大山之间盘旋,走了半天,还是这座山。车上了山顶,远望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平地。那么大,那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