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6届高三10月份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490字。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6届高三10月份测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 1913 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 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共同显示出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迅曾经细致论析过的那种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泽各异,但基调相仿的“乡愁”————也被彻底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20世纪80年代,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并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1部长篇作品中,同时也体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中。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城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鲁迅和莫言在创作时代背景和作品数量上区别巨大,因此二人的创作在叙事建构和叙事场域方面关联甚小。
B.“乡土文学”在鲁迅的原始定义中,特指那些被动或主动离乡者创作的、以刻画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C.1930——1940年代,“乡土”的内涵逐渐变得抽象,与现代、精英、城市等观念对立,成了文学风格的符号。
D.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运动中,包括莫言在内的作家崛起,其目的是消除“乡土文学”中批判现实的幽暗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篇比较鲁迅与莫言创作的时长与数量,引出了后文二者在“乡土叙事”上深层关联的论述。
B.文章详细梳理了“乡土文学”概念从鲁迅提出到其后发生流变的历史过程,使立论具有学术纵深感。
C.文章在论述莫言对“乡土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与鲁迅小说叙述间离的差异。
D.文章结尾将鲁迅与莫言的关系概括为“中层叙事”的不同呈现,是为了论证作家思想和审美习惯的不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导致乡土文学与社会学观念板结,个性色彩淡化。
B.与其他寻根作家离开家乡不同,莫言常住在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C.鲁迅的《故乡》《祝福》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D.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予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镇一般思想凝滞不前的所在。
4.请结合文本,概括莫言为重新激活“乡土文学”所进行的具体实践。(6分)
5.本文认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请结合《祝福》中的“鲁镇”这一环境,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 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