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490字。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25.9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密化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就成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据《考工记》称,当时“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表明手工业者在社会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他们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为己任,担负着各种手工业的生产任务。仅据《考工记》所载,当时的官府手工业包括有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它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每一项目又有更细的分工。如车辆的制作,除所谓“车人”外,还有专门造轮子的“轮人”,专门制车厢的“舆人”和专门制造车辕的“貈人”等。这种官府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是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对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与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记述了三十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这显然是从大量的直接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制约和指导意义,是手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般经验的叙述,对其中若干技术环节还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力图阐明其内在的科学道理,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
如有关练丝、染色等加工技术,《考工记》这样作了记述。当时的练丝法是把丝麻布帛放在楝木灰和蜃灰汁里浸渍,利用灰渍中的碱性溶液清除油垢和去掉丝麻上残余的胶质,然后清洗脱水。白天利用阳光曝晒漂白,晚间浸于井水中,利用井水溶解丝胶。如此反复数次,即可完成这一工序。这是丝麻和丝麻织物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对于提高染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当时的染色法有多次浸染的套色法,是把准备染色的丝麻毛纱或织物分几次先后浸入溶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色彩染料的容器内,从而得到某一颜色的不同深度的近似色或其他各种新的颜色。所谓“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指的就是这种浸染法。纁为深红色,是三次浸入红色染料而成;若将它又放入黑色染料浸染二次,便为舨(带红光的浅黑色);再多浸二次则为缁(深黑色)。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效果却比较好,所以直到近代,我国的染色手工业犹多沿用。
《考工记》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以前及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各项手工业技术,它既记述其然,又多探索其所以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手工业技术早期总结和提高的真切情况以及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理论的概括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才使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有可能被记录下来,经过整理、系统化而成为经验科学。《考工记》正是这样一部著作。虽然古代科学一般没有超出经验科学的阶段,但它对于理论科学的产生却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和条件。
(摘编自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远古时期人们就用矿、植物染料对纤维品进行染色,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多种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法,创造出七彩斑斓的纤维品。这些纤维品,不仅是生活品,也是享誉世界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就能将毛线染成红、褐、黄、蓝等色,织出色彩装饰纹样的毛布。
商周时期,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管理染色工艺。《诗经》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技术规范化、科学化,能有效提升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B.“国有六职”体现了手工业者重要地位,跨领域协作、分工细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考工记》既有一般经验的叙述,又有科学道理的概括,以期进一步推进人们的认识。
D.灰汁处理、晒浸工序,是丝麻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这一工序对提升染色质量很重要。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古染色工艺使纤维品兼具了实用与艺术价值,为地域性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B.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万年如意”锦。色彩绚丽,采用了织后染的方式,技术高超。
C.古代用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原色较少,但在原色基础上套染让纤维色彩更加丰富。
D.旧石器时代染色技艺萌芽,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中染色技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
3.某生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在思维导图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3分)
4.材料一第四段是如何帮助读者全面清晰地认识古代染色技术的?(4分)
5.我校计划开展关于古代染色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依据两则材料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灯调(节选)
刘庆邦
回到高远村,向家明得知,种核桃树的项目批下来了。好消息是区里的扶贫办公室主任告诉她的,她一听就禁不住激动,满眼含泪,一再向主任表示感谢。
到高远村的第一天,她想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种核桃。不承想,这个项目这么难产,她到高远村快两年了,项目才获得了批准。
向家明如此激动,还有一个原因,这个项目预留了两年空果期,在空果期间,国家有资金补助。一亩地一年补助一千元。一户人家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