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30字。
绝密★启用前
南京市六校联考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种老师的标准很高,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要是“闻道”者,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这也充分说明,“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
②与此相关的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老师,是借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除疑惑的人。”这一句揭示的是老师的职能,其中,“道”为孔孟之道,“受”通“授”,“业”指儒学经典。这种诠释出自曾国藩:“传道,谓传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吴小如先生,他在《读韩愈<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言学者求师,所以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而解己之惑也。并不是传道于人,授业于人,解人之惑也。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究竟如何正确理解,不可不辩。
③韩愈以廓清佛老思想和恢复建立儒学道统为己任,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俨然以继承道统者自居,他第一次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传承,他把道统上溯到尧舜禹和周公,说明他建立的道统源远流长。因此把韩愈所传之道仅仅看成是孔孟之道,恐怕不全面。韩愈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即诸子之书)。”这说明韩愈提倡以儒家为主,旁采百家。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肯定孟轲、荀子外,也肯定墨子、庄周、屈原、张仪、苏秦等,又在《答侯继书》中,自述学习态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由此可见韩愈兼收并蓄的胸怀。
④曾国藩的解释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把“受业”理解为“授业”。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在《师说》的注释中就把“受”看成通“授”。在《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中,直接把“受”改成“授”。这值得商榷。其一,从版本看,宋朝末年廖莹中的世采本《韩集》,近代古文名家马其昶及其长孙马茂元教授整理的《韩昌黎文集》用的是“受业”而不是“授业”。其二,“受”不是“授”的通假字。“授”是“受”的后起加符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受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为相符一也。”“受”本身包含接受和给予两方面意思,也就是所谓施受同辞,即你施与我,对我来说是接受,对你来说是授予。古字形上面“爪”即手,下面是“又”,亦为手。中间部分即接受和授予的东西。“授”与“受”不是通假!何况,在《师说》中,韩愈是把“受”与“授”分开的。文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里用的是“授”,即教授学业之意。开头的“受”不能解释为“授”是很清楚的,解为“接受”,也不准确。“受”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学习。这种用法在唐以前很常见,如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其中的“受"就是学习的意思。“受业”即学习“古文六艺经典”。而在领悟修已治人之道和学习经典过程中,必然有疑惑,“解惑”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解此二者之惑。因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确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要肩负起复兴道统的责任,学习古文六经之业,解决求道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摘编自李建明《韩愈<师说>之“师”新解》)
材料二:
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小学”指的是文字学(字形结构)、训诂学(语义演变)、文献学(版本校勘)。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就强调这个问题,中文系一般分为文学专业和汉语专业,我在文学专业,教了一辈子中国文学史,但是我总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人肯定断文识字的教师,认为《师说》中的“师”指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B. 韩愈强调自己所说的“道”不是佛老之道,他努力恢复建立儒学道统,以继承道统者自居。
C.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此处的“先生”指韩愈自己。
D. 吴小如先生认为,写学术论文也应重视文采,若只求平稳,这样的论文往往难以广泛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建明分析 “受”的字形结构,指出“受”为施受同辞,应用了文字学。
B. 李建明旁征韩愈《原道》等其他作品,分析“道”的内涵,应用了训诂学。
C. 李建明追溯既往,指出在唐以前“受”常有“学习”之意,应用了训诂学。。
D. 李建明援引《韩集》《韩昌黎文集》,论证“受业”非“授业”,应用了文献学。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引韩愈的《原道》证明韩愈以廓清佛老思想和恢复建立儒学道统为己任,其建立的道统源远流长。
B. 材料一认为“受”应理解为“学习”,而高中语文教材文下注释“受”通假“授”,二者并不一致。
C. 材料一大量引用史料,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并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D. 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而恰当,既有引证法、例证法,又有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和归谬法。
4. 曾国藩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李建明对其诠释有否定也有肯定,结合材料一梳理李建明的这种观点。(4分)
5. 结合两则材料,研究学问我们应注意什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境 徐则臣
从北京来到这个国家,我在基金会提供的住处中特意挑了安静的小镇莫托瓦。北京太吵了。莫托瓦就在边境线上,从我的住处出来,跑步十分钟就到了铁丝网前。绕了一圈一圈又一圈带倒刺的铁丝网对面,是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边境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