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9 16:40:3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33 总计:3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460字。

  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故它在二十世纪大半时间里不能不遭到冷落和反对,因为这个时期社会革命高涨,集团、阵营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斗争哲学因此而大行其道。
  中庸之道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不赞成偏激行为,不论是左偏还是右偏,他主张中立而不倚。那么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愿”,对之深恶痛绝。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并非仅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从思维方法上说,这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而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是集思广益而后做出科学的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所以中庸之道尽管不是折衷主义,但有折衷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按二程的说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孟子说“仲尼不为己甚者”,所谓“甚”就是不合于情理。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德性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健康的人性,应是情与理的平衡,为多数人所接受,这体现了一种理性精神。
  第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相结合,便是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人的本性是淳朴的,并无偏失;而后天的性情则有中节与不中节之分,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离开中和之道,便会人性浇漓,天下大乱。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则天下太平。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儒家中庸之道与人文理性精神》)
  材料二:
  孔子认为“中庸”是“至德”,这种既非“过”亦非“不及”的中庸之境难以企及,而“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的观点,则开了几千年来以人格楷模、行为范本凌驾终极价值之先河。鲁迅对儒家哲学的批判正是由这一点出发的。
  他不相信而且讨厌圆满的“范本”,认为同这种善人打交道是可怕的。不偏不倚的“中道”之人和事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用在颜回身上并不为过。这样一位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世纪多数时间里,社会各集团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这导致斗争哲学大行其道,而温和的儒家中庸之道则遭到冷遇。
  B.孔子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而“中道”的标准就是“仁义之道”,它同时也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
  C.中庸最大的特色是能调和人情与道理,符合多数人的健康生活需要。德性作为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被大多数人接受。
  D.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最能体现其精神。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不相信且讨厌儒家学者推崇的所谓“圆满的‘范本’”,他认为“中道”是不应该存在的。
  B.终极境界的“中”会使人的现实性、有限性遭到蔑视,使之成为从属,进而造成对人的贬损。
  C.孔子把“中庸”视为“至德”,为人的神化圣化开了方便之门,导致伪道学、伪君子层出不穷。
  D.人不可能“至善”,鲁迅不承认存在“达于中庸的圣人”,“中庸之至道”不应该脱离现实的人。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维度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并挖掘其积极意义。
  B.材料二中提及颜回是为了证明在鲁迅看来“不偏不倚的中道之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C.材料一多次援引儒家典籍原文并对其进行解读,为后文论述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
  D.材料二在论述“人与中庸不可能无差别合一”时运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使论述富于变化:
  4.材料一中提到“中庸之道尽管不是折衷主义,但有折衷的成分”,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有人认为:“鲁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时善于找寻其内部的逻辑漏洞,他的批判也始终贯彻着对现实的人的个体价值的深度关切。”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种说法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咳嗽天鹅
  铁凝
  天是越来越冷了,刘富早上醒来就想着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这时西屋传来香改的咳嗽声。香改是刘富的老婆,能干却生性邋遢。每次刘富要找件衣服就很不耐烦。一拉开柜门,里边的衣服裤子犹如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劈头盖脸倾泻在刘富身上。就为了这个他和香改一直闹离婚,香改抗不住刘富的坚决,有一天气急地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