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450字。
2025年邵阳市高一联考试题卷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己码贴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意味着中华文明理念世界感召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②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蕴含了“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核、“阖家团圆”的情感归属和“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春节起源于农耕时代的祭祀传统,与农事生产、节气更替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时间自觉和生命意识。岁末年终,季冬之月,既是冬临大地万物敛藏的时节,也是孕育新的生机的时节,春节因此成为代表新旧转换的重要时间节点,被视为新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寓意着冬寒褪去春意破土而出的美好憧憬。隆重地送走旧年和寒冬,为迎接新年新春做好物质、社会与精神准备是春节的重要内涵。
③从时间跨度来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在这个吉庆欢愉的时段,人们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主题,通过送神扫尘、祭祀先祖、走访拜年、元宵灯会等一系列习俗,告别过去、开启未来,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
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更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春节的种种风俗仪式,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逐渐成为蕴含家国意味的文化符号,参与了所有华人文化与情感共同体的建构。
⑤世界由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是助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春节”成功申遗,不仅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加了世界级文化名片,更为促进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构筑了全球性文化空间。近年来,春节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年来,每逢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开展舞龙狮、写春联、挂灯笼、包饺子等庆祝活动。
⑥早在2003年,美国纽约州便将中国农历春节列为公共假日;自2006年始,巴西每年都会在大年初一燃放爆竹;2021年,泰国决定将中国春节列为特别假期;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东南亚到欧洲,从北美到南美,春节已成为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节日风尚。通过春节这一窗口,世界得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全球各地在春节这一特殊节点呈现出多元文化包容共存、美美与共的图景。
⑦文化遗产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需要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守正创新,笃行致远,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把春节这一文化载体打造为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桥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陈清《岁首春节越千年,中国年味世界享》)
材料二: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很大。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应该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关键是既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也要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申遗成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增强中华文明理念世界感召力、坚定文化自信、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
B. 起源于农耕时代祭祀传统的春节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时间自觉和生命意识,其习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价值观念。
C.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这体现了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
D. 将春节打造成促进全球文明互鉴桥梁,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既要守正创新,还要更开放自信。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各民族交流融合中,“走访拜年”等风俗仪式逐渐成为具有家国意味的文化符号,影响着全球华人文化的建构。
B. 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节,其蕴含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踔厉奋发等文化基因,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C. 申遗的成功,使得春节成为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节日风尚,世界从中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D. 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各种新春庆祝活动,说明春节已经融入世界,在春节这一节点上,全球呈现出包容与共的图景。
3.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符合描写春节习俗的一项是( )
A.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
B.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
C.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黄裳
D.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
4. 材料一中第②段和第⑥段划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删除,请从论证效果上进行简要分析。
5. “春节”申遗成功后,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欢迎大家一起体验中国春节文化。请你选择一种春节习俗,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该习俗。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讲述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包括增强中华文明理念世界感召力、坚定文化自信、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活力等。材料二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加快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包括科学保护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方面。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可知是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而不是“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灯的孩子
赵晓林
当丁书妍走进常家村农家书屋的那一刻,叽叽喳喳的喧闹声瞬间停止,孩子们仿佛听到统一的口令,小脑袋瓜一齐扭向门口,惊喜的目光齐刷刷投过来,紧跟着又移到讲台那儿。
丁书妍刚把笔记本电脑包放在桌上,最前排的几个孩子立刻离开座位聚拢过来。牛舒瑶摆好笔记本电脑,孙奕喆插好电源线,李佳兴连好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