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0 22:12:3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5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740字。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2025年1月
  注意: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 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是什么?”是哲学的千古难题,这里只能简略表述。人类整体上都是早产儿,需要长期哺育抚养, 不像其他物种降生后很快便形成生存能力-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唯一先天有缺陷的物种,需要后天弥补,亦  即需要一个外部支援系统。支援系统分两个方面:物质工具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工具的迭代和社会的进  化合成了人类历史-围绕这两个方面,分别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描述或界定,例如“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或者“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等。可以说,先天的缺陷是一种先天的“无”。从这个“无”出 发,前述的缺陷-弥补机制意味着: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面临缺陷并进行弥补的过程将是无止境的,即不  断自我超越和循环上升,这就是成长。而成长正是所有物种当中唯有人类才具备的能力。
  但是,人类的这种“唯一性”,由于一种特殊人造物的出现可能正在被打破,这就是人工智能(A1)。
  Al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提高性能,即自我迭代和升级。也就是说,Al 已经具备了某种“成长”的能 力。尽管相关过程需要人类专家介入,但是,考虑到未来Al 可能出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深度智能化 的环境中,“成长”就不再是人类专有的属性。“自我学习”的前景使得AI 有可能摆脱人类的控制,换句 话说,另一“物种”无限成长的能力,这正是面对Al 技术时人类危机感的根源所在。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指出,人们内在的“经验”外化为“表达”,透过外在的表达,人们的内在经验得 以被“理解”。换言之,借助外在的“表达”,我们得以“理解”他人的“经验”。众所周知,Al可以模拟 逻辑思维,也可以模拟类似于人类情感反应的语言和行为。但是,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情感反应”,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它们的效果,即外在的“表达”,其外在表现的背后是人类目前依旧无法理解的“黑 箱”。
  对他人内在“经验”的“理解”,也就是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包含着伦理的维度,即中国古 代哲学所说的“仁”,所谓“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互亲善,即主体与另一主体的正向的连接。所谓“仁, 人心也”,“仁也者,人也”。从这种“正向的连接”理解人的主体间性,理解“人”,这当然是漫长时间内 生物进化和文明演进的结果,也可以说,人类所拥有的复杂的心智结构或内心世界,作为一种内在的
  “支援系统”,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仍是对其物种缺陷的一种补偿。在未来时代,人类越来越多的 能力将被强大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和超越。可以设想,在那样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未来世界,作为人文科学内 核的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即主体间性,包括其伦理的维度,将变得越来越独特和珍贵。
  (摘编自祝东力《“人文”的含义与人文科学的历史-兼谈AI 时代的“人”》)
  材料二:
  科学主义就是以科学为世间一切事物之唯一衡量标准,而科学的核心是对象化、客观化、规范化,是 工具理性的高级形式,其形象的表现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崇尚科学主义的文学研究,其弊端在于价值论被放逐了。文学学术将文本作为自己的唯一对象,但是, “以文本而不是以生活和世界为对象,正是人文学术制度化的产物,结果在人文学术之政治伦理的核心部 分遂颇易暴露其短”。于是,当自然科学为现代化作出贡献的时候,当社会科学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方  法的时候,人文科学缺席了。随着当今社会深刻的变化,人文科学才姗姗来迟。然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可以自我迭代和升级,这种成长能力使得AI 能够摆脱人类控制。  B.AI 能模拟逻辑思维和情感反应,但其背后的心智结构目前人类无法破解。  C.基于缺陷-弥补机制,人类成长需要外部支援系统,更需要内在支援系统。  D.在高度智能化的未来社会,人文科学的主体间性及其伦理的维度面临挑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人的本质”,可以围绕工具的迭代、社会的进化和个体的成长等角度进行描述。  B.中国古代哲学倡导的“仁”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向连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经验。 C.人文科学错过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没有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D.文学研究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应该始终以人为中心,以阐扬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 3.下列各项与材料二所提倡的文学研究理念最符合的是(3分)
  A.文学研究要主动跟踪世界当代文学思潮,也要深入发掘我国传统文艺理论,结合中西方文化进行创 新,促进学术研究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B.《小说评论》征稿要求之一:来稿必须包括中文标题、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附英 文翻译),文章篇幅8000字左右。
  C.叶嘉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特别注重情感价值和美学特质,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认为诗歌的生 命力在于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感动。
  D.朱光潜认为,“诗学”强调严谨分析和逻辑归纳,以科学、客观的精神为主导,这标志着中国文学批 评从“诗话”向“诗学”的现代转换。
  4.如何理解科学主义的文学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阐述。(4分)
  5.近年来,“文科有没有用”这个话题常常引起热议,有人认为“理科有用,文科无用但有价值。”请结 合材料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评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票友
  谈歌
  快七点市委常委会才散。林荣明头昏脑胀地走出会议室。坐上车出发不久,汽车抛锚了。小黄折腾了 一身汗也没弄好。林荣明苦笑笑:“反正也晚了,你也别急。”就去坐公共汽车了。
  到了滨河公园站,林荣明挤下车。他还要转趟车才能到家。公园里传来一阵悠扬的胡琴声。林荣明竖 起耳朵听了一会儿,感觉这是位高手。车还没来,他看看表,就转身进了公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