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80字。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5.01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 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卷面及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是其中的出色代表,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成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在北京中轴线宏大华丽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特点。
中国文化强调“中” “和”的理念。《中庸》载: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表达的是不偏不倚, “和”追求的是和谐有序。北京中轴线统领古都老城的规划格局,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从选址看,中轴线坚持择中而居的原则,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从布局看,中轴线两边建筑均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这些建筑物各得其所,极富中正平衡之美。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在孤鸣,而是各民族合唱,共同演奏出中华民族的恢宏乐章。各民族和文明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北京曾是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是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传承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北京中轴线最早诞生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多民族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满族,都对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和格局尊崇有加、承接有序。
中华文明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是追求“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最早见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经多代发展, “天人合一”理念不断被赋予丰富意蕴,展现着中华先民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北京中轴线参照天地宇宙秩序而建,是“天人合一”的物质载体。古代中国,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天子“受命于天”,此之谓“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北京中轴线正是帝王寻天下之中、择居于中国的重要体现。其中建筑的布局和命名亦对应天象,如故宫在修建之初,被明永乐帝命名为“紫禁城”,取紫微星之意; 在区域选址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我国先人因应自然之势、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和理念。
(摘编自唐执科《理解把握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全长约7.8公里,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景山,过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箭楼、前门大街,至南端永定门,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珒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京中轴线最早诞生于元代,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见证了中轴线的形成过程。
B. 北京中轴线参照天地宇宙秩序而建,在建筑的布局和命名以及区域选址上,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理念。
C. 北京中轴线展现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北京城市发展演变,因此成为《考工记》理想国都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
D. 通过建筑群和城市空间表达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持续影响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这种影响体现在历朝历代。
2. 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图中①为钟鼓楼,附近商业街市代表了“面朝后市”中“市”的部分。
B. 图中②为故宫,宫城外朝与天安门代表了《面朝后市》中“朝”的部分。
C. 图中③为太庙,④为社稷坛,太庙和社稷坛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
D. 图中⑤为先农坛,⑥天坛,它们分置中轴线两边,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3. 下列对北京中轴线文创产品的描述,最能体现北京中轴线布局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丝韵中轴丝巾:将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景点进行了巧妙的抽象化处理,色彩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国潮风格配色。
B. 中轴线拼图:以景山俯瞰场景为底图,以榫卯的方式拼接,使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天坛和先农坛东西相对。
C. 夜光拼图冰箱贴:以北京中轴线15 处遗产构成要素为主要元素,全部由人工打磨和填色,并在制作中巧妙融入夜光工艺。
D. 北京中轴线护照:在紫外灯下,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的画面跃然纸上,荧光画面融入龙的形象,仿佛一条巨龙腾空而起。
4. 材料二和材料四都提到了《考工记》这本古籍,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牛啊,牛
于连亭
①黄牛不泡澡,不滚泥巴,不渴是不到水边去的。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我听了直皱眉。不洗澡的黄牛脏,有臊味,骑在它们背上能沾一屁股毛。但黄牛好养活,只要有干草吃,它们就能乖乖待在牛圈里。主人把它们放出来,它们也只安静地啃草,很少惹事。相比之下,青牛要比黄牛多事。它们爱到池塘泡澡滚泥巴。早上,青牛一出牛圈,要到水泡里没一会儿,洗干净了才慢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