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5届高三一轮百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12 14:55: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60字。

  山东省2025届高三一轮百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
  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人们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 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其绘画当书法欣赏。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书法艺术以墨线为主导,按照特定的文字形成结构,由一画,二画、三画……直至万画。书法的形式可以说即书法的全部。但按照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书法的“形式”也是有内容的。
  把书写的“素材”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最常见的误解。比如书法家写一首诗、一篇散文,那诗、散文便当作书法作品的“内容”了。但是那诗、散文并非直接对应于书法的“形式”,只是书写时采用的“素材”。书法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就应当以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为对偶范畴。倘若只是以书写的文词为内容,书法岂不徒具外形? 岂不纯粹地成了某种工具? 书法家只要凭借自己的“技术”就可以表现“内容”,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到哪里去了? 书法的本体到哪里去了?
  (摘编自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
  材料二:
  “书”与“画”本质区别较大,但“书画同源”,最初都是描摹物象。英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我国文字学家唐兰也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图画是世界各民族文字共同的来源,象形是各民族文字形成的基本方式。但汉字的象形与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多有差异。汉字采用点、线等相对抽象的符号来刻画物象的最根本特征,并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甚至夸张变形,通过写意的方式展示物象本性,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经常关注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而很少谈论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材料一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书法比绘画更具有抽象性。
  B. 在书法艺术之中,书法的内容是主要的,它决定书法的形式,但两者互相依存又是互为辩证的,我们不能把所书写的某首诗或散文当成书法作品的内容。
  C. 汉字的象形与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不同之处,在于其刻画物象的最根本特征,重在神似,而后者则一般采用写实手法描摹物象,侧重于形似。
  D. 汉字的方块形态与人类视知觉对方形结构强烈认同、早期原始图形符号的遗传和中华民族对方形的嗜爱崇尚是有关系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彦远认为,在书画的起源时期就有了“书画同源”的说法,只是当时书与画并未分开。
  B. 八大山人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因素,而石涛等画家在绘画中融合书法艺术,这证明了书画可以互相影响。
  C. 汉字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字体的轮廓式的粗线条勾勒,为书写者超越物象进行艺术塑造提供了空间。
  D. 骈体文讲究工整对仗,也与人们崇尚对称平衡的审美心理有关,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
  3. 下列选项,不能够体现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相通的一项是( )
  A. 书法中从造字、结构,再到章法,乃至最终装裱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中间都是有建筑的意向;而建筑的形式、空间等也往往得到书法的启示。
  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者在吟诵诗的同时体味着画的境界。
  C. 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
  D. 黄宾虹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这一论述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
  4. 材料一中画线处连用四个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能够支撑“书画同源”说的理论依据。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与分析,探讨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及其“同源”理论。材料一侧重于书法和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相互影响和独立性,强调从笔法、构图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材料二则从文字起源、汉字特征和文化观念等方面,解释书法作为艺术的形成基础。两者共同展示了书画同源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深厚根基,揭示了它们在艺术表现中的融合与区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书法的内容是主要的,它决定书法的形式”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说的是“书法的形式可以说即书法的全部”“书法的‘形式’也是有内容的”。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来
  魏巍
  在北京城飘满槐花浓香的时节,刘大顺他们告别了祖国,重又踏上朝鲜的土地。此刻,他正和其他两位代表坐在一辆吉普车里,在滚滚的黄尘中奔向前方。
  这是从新义州穿过平壤直通前方的一条干线,公路显然已经加宽了。天色刚刚黄昏,公路上已经沸腾起来。那些白天不知在哪里待避的卡车,这时都从一条条山沟里钻出来,加入到这个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庞大车队。整个公路黄尘滚滚,就像一条奔腾的黄龙一般。
  在公路两侧行进的,多半是成群的朝鲜老人和妇女。男的拿着铁锹,背着背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