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配角引起的探究
作者:皖肥西中学 石玉成 时间:2006/11/26 22:27: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人神恋爱的故事,见识了小龙女的美丽和不幸,也见证了柳毅的正直和侠义。那么,作为一部伟大的传奇作品,光有美丽的故事,还远远不够,作品一方面是反对包办婚姻,一方面追求婚姻自由。但是,作品为什么要写钱塘君?”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凝神思考发言:
“洞庭君大权独揽却一筹莫展,而戴罪在身的钱塘君冲天一怒,却给摧残者毁灭性的打击,但正是在这种对比中,作者颂扬了破坏世界的暴烈行为。”
“我来插一句,你怎么知道作者是肯定钱塘君的这种行为?”
“你看,钱塘君的这种行为连天帝都给予肯定,作者当然也是予以肯定的。”
“说得有道理,钱塘君在文中可以说是一个配角,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身上挖掘出不少东西。这就是说,我们分析作品时千万不要忽视配角。你能列举出配角在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
“玛蒂尔德跳舞时,路瓦栽和几个男人在隔壁里睡着了。而他们的女人正舞得快活。这几个小小的配角,把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意义点出来了。”
“《我的叔叔于勒》中,那个小小的船长,当于勒发财时,他找到于勒的哥哥菲力浦,巴结他、讨好他,把这个喜讯告诉他;而当于勒成为一个穷光蛋的时候,菲力浦再向他询问于勒是谁,他甚至连他的名和姓也弄不清了,只知道是个法国的老流氓,而且特别的不耐烦。由此配角的价值出来了,菲力浦夫妇冷酷无情,绝对不是孤立现象,有它存在的社会土壤。”
“《祝福》中的柳妈虽是个配角,但她有着当时处于底层的中国人的最阴暗的心理,她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还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柳妈与祥林嫂的第二次对话使祥林嫂沦入了恐惧的深渊,她告诉祥林嫂其两任丈夫地狱里会争夺她,把她分尸。她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以赎罪,祥林嫂本来是社会罪恶的受害者,正是柳妈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过,从而最终使祥林嫂完全失去了对社会的反抗精神,这可说是‘诛心’,‘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恶。她自以为让祥林嫂去‘捐门槛’可以使祥林嫂得到解脱,岂不知这使祥林嫂陷入更深的悲剧命运之中,她起到了主角起不到的作用。”
“《阿Q正传》里写了很多次要的人物。每一个人,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作者深刻着力地描写了他们对事件的态度,他们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没有一个人,作者对他是掉以轻心,随笔出之的。因此,也没有一个人是概念化的。这些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这样才能突出典型。没有孤立的典型人物,他必须置身于典型环境之中,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无论‘ 闲人’还是‘看客’,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样的:生存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举人老爷、赵太爷、钱太爷等强者之流的淫威,遭受他们长期的压迫奴役,心灵备受煎熬,伤痕累累。心中的不满、愤懑,总要寻求发泄的机会和渠道,以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活下去的勇气。这在强者面前是万万不能也万万不敢的,只有在弱者或更弱者面前才得以实现。于是,阿Q便成了他们的出气筒,就连阿Q欺侮小尼姑也成了他们借以泄愤的机会。因此,从实质上看,他们欺侮阿Q,看阿Q欺侮小尼姑,与阿Q欺侮小尼姑的心灵历程是完全一样的:受到强者的挤压,在弱者那里得到释放和发泄,获得阿Q式的精神胜利,从而找回自己做人的‘自尊’和‘勇气’!他们的精神世界与阿Q别无两样,他们同样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
“为了凸现《守财奴》的主人公吝啬鬼葛朗台,作者用次要人物拿侬的反应来烘托主子,从中可窥见葛朗台在自己家庭内的专制横暴的程度。”
这堂课的结束铃声响过之后,学生仍意兴很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