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夹叙夹议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0/27 12:14: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皮皮新作《所谓先生》我是分两截儿读完的,白天读了一大半,然后去看赖声川的话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深夜接着将小说读完。合上书,想起“夹叙夹议”这个词。
    文艺作品往往是夹叙夹议,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所谓思想。人人都怕被指责浅薄、没思想高度,所以老是要议。
    赖声川的相声是“夹叙夹议”的,上半场以叙为主,千奇百怪的噱头逗得全场前仰后合地大笑。可是到了下半场,赖声川忍不住要在噱头之上寻找一种依托,于是往回收,开始议了,还是噱头,但是频繁出现“战争赢了”、“结尾”这样深刻的意象,好吓人。场内的笑声变成了貌似深有同感的掌声,再笑,好像也含有辛酸和沧桑的成分了。这么议,对于一出相声来说,有点议过了头。
    《所谓先生》也是夹叙夹议,通篇是幽默,但是叫人看出了沧桑。人物的沧桑还在其次,作者的沧桑后的成熟虽叫人感慨,但从成长的角度看,真是可喜。而且我想说,比起赖声川的相声来,《所谓先生》的夹叙夹议,对于一部小说而言,火候儿拿捏得正好,不瘟不火,议是真正夹在了叙里,血肉相连;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文过,不饰非,想清多少就议多少;议出种种所谓思想叫你想,却又不假大空,不招人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信你去书店转转,目力所及,十之八九自己没想明白,却在奢谈人生呢。
    《所谓先生》叙的故事,是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分房故事。这不必多讲,因为到目前为止,几乎人人直接或间接地都有经历。议的是什么呢?当然也是人生,不过具体到中年的人生,是中年人生的处境与心态。(这个主题,近年来在文艺作品里,几乎热门到快和青年的爱情一样而成为永恒主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中年?——我这也算夹叙夹议。)
    皮皮对中年的议,没有具体的语句,甚至没有具体的词汇,所以形不成具体的段落。但是她提供了很多意象,有些意象只是一个点,比如贯穿整个小说的那个秃顶;有的意象稍复杂些,暂且称它为线吧,比如小说中一个很不起眼儿的人物——黑丽那个做地铁司机的男友,他和主人公的一场对话中,扯出这样一根线——主人公对地铁司机的职业颇感兴趣,于是问:开地铁是不是可以闭着眼睛开。地铁司机很认真地回答:我都是睁着眼睛开。问:那你不用想着往哪儿开吧?反正往前开就是了。答:怎么不用想,我都是想着的。问:想着往哪儿开?答:往下一站啊。问:对啊,肯定是往下一站开,不过前面总是黑乎乎的一片,怎么想都无所谓吧?答:打开灯就不黑了……单摘这一段看,你会觉得很拿捏、很矫情,可是我看小说时并未注意到这段话,它被深埋在前前后后大段幽默荒诞的日常对话之中,那个地铁司机木愣愣的,完全被写成一个滑稽人物;可是等我看完全书后,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地铁每日在暗无天日的地道里斜穿整个城市这样一个意象,开始不明所以,后来想起是白天读过的,所以往回找,费了半天劲,才找到这不起眼儿的一段。
    对比这样的议,回想赖声川的相声,所谓议过了头,就是让人在听相声的同时,就觉得被思想撞了一下腰,恨不得当即便要悲从中来,不舒服。
    一直觉得皮皮有股诗人气质,读《所谓先生》再次得到印证——小说里意象的使用,不那么顺滑,反而有点涩滞,细细碎碎,稠密而跳跃,那一份随意,更像是在写诗而不是写小说。而所有那些意象堆积起来,皮皮到底要议出中年人生的什么?我体会,是恐惧。所以皮皮会挑了艾略特的一句话作为整部作品的题词:“我要在一把尘土里让你看到恐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