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精神田园的篱笆门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 卢世华  时间:2006/8/21 21:31: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愚以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外壳”与“内核”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因为语言和人是俱在的,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一种工具。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语言这一工具和它负载的文化、思想不可分割。也就是说,语言不能凌空存在;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只强调语言工具,将语文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视为知识技能教学,就会在现实体制面前被迫向急功近利和技术主义就范。
  如何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度是一线语文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从完整的大语文教育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则是“两性”互动的精神和语言双赢的教学;从阶段性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则是工具的,尤其是低年段;从终身母语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是人文的。可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一个整体的层次序列,有一个工艺流程且具有可操作性。无论是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每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过程来看,越是在起始阶段,语言的工具特点便越鲜明,越是到高级阶段,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便越弱化;而人文性特点正好与之相反。人文性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上好的毛笔,拿在蒙童手中,如蛇鳝入怀,桀骜不驯,而到了书法家手中,则笔到意随,管毫生辉,物我两忘。因此,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跳出“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的窠臼,由工具性逐渐向人文性转向,打开精神田园的篱笆门,使历来的“外部”即工具、应试、应需语文学向“内部”即言语生命、欲求、潜能、表现、存在语文学转向,以避免“人异化为非人”。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不是指课文反映的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它主要来自于言语实践对于言语主体和客体同时而深刻的“变革”,其核心的阅读场由文本的美学价值、作者的思想价值和读者的生命体验价值三个层面构成。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关注和促进这种“变革”呢?         
  一,放弃“近处”。“近处“指的是人们所熟悉的都市生活、高楼大厦、流行时尚、文化雅趣和男欢女悦的生活假象。放弃“近处”意味着走向“远方”(指哲学中的“沉思处”、“思想的森林”或佛学中的“净土”),去面对从未被文明洗礼过的“厚自然”呼唤诗意。在这种自我放逐、不断孤独的精神漫游中使灵魂净化和超脱。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包含丰富的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对真问题的探究和追问中陶铸人文精神。
  学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后,同学们就陶渊明的人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生1:陶渊明是一个近情的人。在他看来,他的妻儿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他的草屋,伸过他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
  生2:陶渊明是一个心地坦白、无忧无虑和谦逊的田园诗人。他是尘世所生,是属于尘世的,他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中去。他能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俗,能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高度而不敌视人生。
  生3:陶渊明是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看来,我们看见的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不恭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
  生4:陶渊明的人格是和谐的。他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不愿意完全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他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苦难而飞升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
  师:陶渊明把孔子那种积极入世的观念和老子那种圆滑和平的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这是一种不流于制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妙混合,其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从中可以看出一种生的爱好和欢乐。那么,古代士人在进退出处之间怎样维持着行为和心理上的微妙平衡呢?
  生5: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而思山水田园之静,但仍然抑压不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精神躁动,我深知他的思静与独居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
  生6:得意之时,积极进取;失意之时,逍遥放旷。
  师:说得好。在人类社会化的进程中,个体生命本来只有在群体性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荒谬性又往往给个体生命形成难以承受的重压,迫使个体在残酷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对群体生活的厌倦和疏离,归隐思退往往成为他们的心灵向往。当他们这种把这种心灵向往变成现实的时候,他们失去的是个体生命得以驰骋飞扬的广大社会空间,但他们却获得了内在灵魂得以休憩疗治的心灵空间,他们失去的是外在生命的热烈辉煌,却拥有了内在生命的宁静自由。
  这样的对话也许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智慧和心灵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的境地。
  二、放弃“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指教学中使庸常和无聊化为崇高和浪漫的做法,如脱离文本的无效对话,无中生有的曲解,抓住枝叶加以无限扩大的肆意歪曲,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留下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等。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也就消失得无踪影了。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作品中真正鲜活、深厚、锐利、丰沛等特性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启迪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善良的本质。
  人文以天道自然为起点,人文法则出于对天道自然的仿效,老子归结为四个层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文精神与天道自然是相通融的,人应遵循天道,又要积极有为地效法天道。
  让我们从《我与地坛》中走近史铁生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体会生命的原生和本能的力量。
  生1:地坛古老荒芜,“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作者在他那金子般的二十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够充分地理解他的难耐而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
  师:于是,史铁生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地坛是有某种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呢?
  生2: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的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而一个失魂落泊的人最需要恢复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寻回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生3:他解悟到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说“死”,他比之为“节日”。“死”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了,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师:他是如何解悟到这种生死观的?
  生4:园子的总体特征暗示着作者的生命感受:一些渺小的生命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使园子虽荒芜但不衰败;人虽残废但不应颓废。
  生5:三毛因对生活的失望和丈夫的想念,选择了坚强的死,我敬佩;回顾历史长河,很多的人因自尊而绝望死去,我敬佩;史铁生带着一身的病,坚强的活着,我同样敬佩。面对世界的荒诞,史铁生被迫承受比常人沉重许多的苦难,也迫使他更渴望终极价值的确立和支持,以支撑自己迎接生活的挑战。
  师:是的,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作者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作者从洋溢着生命律动的地坛理解了活的意义:自强不息。史铁生凭藉着他对命运深切的感悟、坚强的意志力和文学上的才能,终于获得了成功。
  生6: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像无畏的史铁生那样勇敢地走入生活的迷宫。
  生7:史铁生的命运再次告诉人们,磨难有时也是良师,它可以拯救人的心魂,使人在痛苦的时候挖掘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失"之中"得"到些什么。
  师:史铁生的求索走了一个圆圈:从否定现实的合理性到承认现实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完成得益于地坛这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老者,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
  因为有信仰,心魂方能安定,才能不恐慌得如同一个“人质”。
  三,放弃“自我”。就个人真正需要而言,一切确实不会太多。奇异和奢侈是个人实际需要之外的。于是,在无情地破除了一系列自我异化的物态追求之后,自私变成了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无聊行为,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不再物化,并且把自身向外敞开,在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中建立生命的价值。这样,自我与他人关系就成了人生追寻的中心。而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其他生命因你而安全,因你而高兴,因你而解困。
  活着是一个能够救助其他生命体的生命过程,当以一种炽热的生命气质择善固执,九死不悔,《离骚(节选)》、《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以其身体力行的生命人格践履了这一过程。
  师:屈原自沉极简单明了,又极复杂纠缠。简单,可一言以蔽之,殉国;复杂,可有多层阐释及文化意蕴。大家试从屈原具有仁人志士的品格角度去阐明他自沉的主要心理动因。
  生1:“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遭小人谗害而被疏远,却不同流合污;忍受种种垢辱与痛苦,不远适他乡;被放逐后,身心憔悴却不屈服。这一切都凸现了屈原的刚健之美,最后以极端的方式“殉情”。
  师:这种刚硬耿介之气并非匹夫之勇。
  生2:屈原特别多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至情至浓,他受谗被疏见迁多次却始终以一己生命通于国家民族大生命,至死不渝。
  师:百炼钢化作了绕指柔。《涉江》中有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坠”、“落”两字含一种深细的柔情。
  生3:是的,有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对一切美好而行将消逝的事物的无限惋惜之情。
  生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好修”就是自爱,他对自己的血统,对自己的家世,对自己的品德有一份高贵的自负。他以美玉、香花、美人、芳草等美好事物来自喻,可见他对自身人格的高度珍爱。
  师:自视愈高,自爱愈切。又因大不幸而痛苦而不能自拔,结果只能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不然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死,是高贵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肯定!
  心有思,历史则活。我想,面对屈原,每个人的身心需要自我洗涤,洗去一切原先自认为合理却不符合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大原则的各种污浊,哪怕这种污浊隐藏在最后一道人生缝隙里。
  《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突出体现在生命关怀和文化关怀中。有沉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我们,要从言语到行动,呼唤和实践人文精神的回归,引领每一个言语生命,走上言语人生,走上诗意人生之途。愿一切昂奋、激越的人文精神穿越岁月的风尘,展示其永恒的亮质,愿更多的心的田园被真善美占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