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之死与教育的“排斥市场论”

作者:不详  时间:2006/6/23 15:39:56  来源:中国青年报转载  人气:
  曾是中国民办教育的翘楚、2004年被中国教育联合会授予惟一的“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的南洋教育集团,仅仅一年后即全面崩溃。对此,有教育局官员说,南洋是一场持续十年的骗局;有家长说,南洋的失败,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有老师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决定了南洋的失败。(《中国新闻周刊》6月15日)
  我赞同家长和老师的说法,南洋的失败,既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更是败在中国教育。表面看,南洋是因为“教育储备金”遭挤兑而崩溃的,但实际是败在僵硬的教育体制上。
  由于民办学校缺乏正常的贷款、融资渠道,从1993年开始,当时的广东英豪学校董事长陈忠联创造了“教育储备金”这种特殊的教育收费形式。其操作方式是,家长一次性交一笔钱给学校(不同阶段、不同学校从8万元~20万元不等),此外不再缴纳学费和伙食费。而收取的储备金,则由学校开设新校,或用于投资其他领域。待学生毕业之后,学校以投资获得的利润,或新生缴纳的新储备金,将教育储备金全额不加利息如数还给家长。
  在南洋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教育储备金一直是集团的脊柱,但这也是一种高危模式。因为一旦政策尺度和宏观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祸起萧墙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具体到南洋,这种收费方式成了其崩溃的直接原因:到期的教育储备金无法偿还,频遭挤兑,最终将各地南洋学校压垮。
  问题是,民办学校为什么融不到资?这就不能不提国家有关法规对民办学校融资的各种限制。而其背后,则是传统计划体制在教育领域积淀而成的一套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体制。说起这套教育体制,我想起了教育部退休高官张保庆日前发表的“中国绝对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办教育”的高论。此语一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有评论甚至责怪他在任时为什么不这么说。不过,我倒是对张保庆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不错,教育本来就是公共产品,“发展教育只能靠政府,政府就得花钱”。如果这仅是强调政府要负起教育的责任来,当然是没错的;但如果由此把它说成政府必须垄断教育,则是错误的。
  我认为,即便对于基础教育这样的“纯公共产品”,也并非“只能靠政府”,更不一定“政府就得花钱”。公共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政府只是能够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之一,而不是惟一的提供者。除了政府之外,还有社会第三方,也可提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服务。更别说教育只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而对于准公共产品或服务,可由政府与市场双边提供。因此,在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即使基础教育也出现很多私立学校。
  但在中国,由于受前述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加上其间涉及的利益,很容易就视公立教育为公有教育,视私立教育为私有教育,想当然地在教育领域用公办学校、公立教育一统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财政约束型公立学校系统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教育需求时,化解供求矛盾的主要策略,本应是吸纳非政府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私立、民办教育以扩大教育供给。从表面看,我们也的确提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十六字”方针,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现实中无论是办学审批、学费收取、资产回报、教育产权界定,还是私立学校教师流动与学生升学等方面,都受到政府极其严格的约束。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民办学校融资的限制。比如,银行不给贷款的理由是,教育是公益事业,公益资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
  对私立学校的政策歧视,一方面挫伤了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信心,抑制了私立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助长了公立学校的肆意妄为。在一个公立学校垄断了教育机会的卖方市场中,学校握有定价权,可以巧立名目乱收费、设立“校中校”等。所以,现在的教育乱收费越演越烈,不仅是政府价格管制不力,也不仅仅是财政拨款不足,而是教育机会供求非均衡的必然结果。根治教育乱收费的方式,就是扩大教育机会供给,变教育的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这就必须放开教育的市场准入,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目前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罪不在市场机制,而在于我们错误地利用了市场机制,把一些不是市场的做法赋予了市场之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