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情理交融——《诗词五首》意象解读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下面就以《诗词五首》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诗歌的“意象”。
一、声色兼备的图画
一首好诗词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从赏析的角度来看是一幅声色兼备的图画。如马致远的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有声有色地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接下来,“小桥流水人家”,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声,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好一幅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的乡村安居图画啊!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但眼前的现实是“古道西风瘦马”,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还有那呼号的“西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更有那一抹惨红刺眼又刺心的“夕阳”,提醒主人公正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可见,解读诗词的“意象”,能帮助我们揭开一幅声色兼备的图画。
又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有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一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清新可爱,仿佛听到了春草正从泥土下“唰唰”往外冒的声音。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
二、承袭传统的寓意
我们经常可经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同一时期、同一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则又使意象带有历史的承袭性。
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菊花”这一意象有其传统的文化特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总之,“菊花”可谓“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而陶渊明坚持躬耕自资的道路,傲视上层社会和豪门世族,甚至坚决拒绝统治者对他的征召,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品质也正与“菊花”同出一辙。所以他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抬头,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归雁”这一意象也承袭了传统的寓意。“归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于诗中所流露的浓重的乡愁就易于理解了。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通过语言的理解来阅读古诗作品,而忽略了文化现象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诗歌鉴赏中,我们只有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基础上,同时强化对文化现象的重视和积累,了解多一些我国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风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用意象解读的形式来提高对诗歌作品的理解。
三、情理交融的审美
意象不但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它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写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的道理,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审美感受。
总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作者通联:邮编226632 联系电话:0513—8332699,0513—8016386 E-mail:nthadsdhy@163.com
hadhy311@yahoo.com.cn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