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何如观点书
——从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说起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没有标点的,句末停顿用“O”表示,叫“句”;句中停顿用“、”表示,叫“读”。明辨句读被看作读懂古书的起点,句读训练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唐语林》引用谡下之谚说:“学识何如观点书。”可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为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如何来标点古文呢?请看下面2005年高考北京试卷第11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可分四步实施: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和人物间的关系,搞清楚对话,揣摩语气;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读几遍,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不能够不通文意。
白居易的山水游记,彰显自我,享有盛誉的《庐山草堂记》,即是其个性的显性。白居易以娴熟的文笔,寄情山水,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正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分割”。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句或词,后断不易断开的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匡庐奇秀”、“香炉峰”、“遗爱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第三步掌握句式,抓住谓语。句式自不待言,谓语尤应重视。不仅因为谓语地位稳定,在古文中很少见到省略的现象,便于寻找和识别,更重要的是谓语是句子结构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对宾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起着主导作用。上述较难断开的句子中“甲”是谓语,它的宾语是“天下”还是“天下山”,结合文意,不难判断应是“天下山”;“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其他与此类推。
第四步借助虚词,服务断句。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虚词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四步实施后,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我国古籍汗牛充栋,时至今日,标点整理的古书也不过四五千种。因此,我们应当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句读标点的能力,这不仅是为考试,也是为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邮箱:hzzby@sohu.com 邮编:223100
联系地址:江苏省洪泽县中学
联系电话:0517—7771993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