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作文备考之经典人物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凡的人生
2015年年初,北京卫视首播的《平凡的世界》引发观众热议。该剧鲜明的年代特色、浓郁的普通民众家庭生活气息、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考究,高度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中国陕北农村和城市的痛苦和迷茫。让人们不禁想起了原著《平凡的世界》的片段点滴。原著作者路遥,这个对现在年轻人来说有点遥远、有点陌生的名字,再次回到了大众视线。
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20岁时回乡务农。在此期间,路遥和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个窑洞,两人成为朋友,曾彻夜长谈。
路遥24岁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短短几百字,就概括了路遥短暂的一生。而他的高傲与卑微、荣耀与贫瘠、顽强与脆弱,都随着他生命的逝去,一并沉默于深厚的黄土。
【人物细描】
童年的沉重
童年,对于路遥,是个沉重的字眼。路遥生前好友,作家高建群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路遥有着苦难的童年,他的类似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式的性格,他的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中那种小人物不安于卑微和贫贱,渴望飞得更高的主题,都与他苦难的童年有关。六岁或者七岁那年,他被父亲带着,从清涧老家讨饭吃走了五十里,顺秀延河走到伯父家。父亲要走了,哄他说,你先在这待着,等秋庄稼收下后,我来接你。路遥那时候已经明白,他被过继给伯父了,但是没有把这说穿。路遥送父亲,送了很远。夕阳凄凉地照耀着这一块饥饿的高原。路遥对我说,他一直看着父亲佝偻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的弯腰处,被连绵的山头挡住了,才号啕大哭起来,抹着泪往回走。
贫瘠的童年造就了路遥的固执、天真、善良,造就了他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造就了他的英雄梦想。面对命运的磨难,路遥没有沉沦,相反,他有着顽强的进取心,有着强烈的走出农村、出人头地的愿望。这种愿望支撑着他考上大学,离开贫瘠的故土,成为作家,创作出《平凡的世界》等知名作品,名动全国。在文学创作中,童年经历亦深刻长久地影响着路遥。路遥对文学有一种神圣感,他自始至终都是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他的作品,始终是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的关注。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备考提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用来描绘鲁迅先生的诗句仿佛也在形容路遥。他自粗犷苍茫的陕北高原走出,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唯一的文学求索之途;他有生之年日日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仅有的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胸怀忧患、思想深邃,热爱农民和土地;他质朴豪爽,用一双温暖的大手点燃了身边许多人的文学梦想;他的作品像恒星一样明亮,照彻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个在苦难中奋进的青年的灵魂……在一个文学荒芜的年代,他使人们感受到了战胜饥饿、屈辱和苦难的勇气,帮人们认识到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理解了关于文学、人生与世界的朴素而重要的真理。
适用话题:苦难是一笔财富;精神的力量;改变命运
写作的坚韧
1988年,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在这之前,路遥已经获得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发表、出版并不顺利。小说花费路遥六年时间,其中,准备工作就进行了三年。他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分析作品结构,玩味作家匠心,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甚至将10年间的诸多报纸逐日翻阅;他也多次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路遥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从路遥的朋友们对他的追忆中,也能看出路遥当年的努力积累。“读书”是被多次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他爱读书,走到哪里都拿着书。”路遥的大学同学张子刚回忆说,“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托尔斯泰都是路遥喜爱的作家。他在大学宿舍的床头,经常放着《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些名著。”
高建群回忆道:“《平凡的世界》写作途中我看过他几次,开笔是在吴起县武装部的一口窑洞里,他的一个同学在那里供职。我去看路遥,路遥愁苦地说,洗不成澡,不方便,看来得挪地方。他还在延安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写作过,晚上我去看他,路遥整个人面色浮肿,虚脱得不成样子了。谁能替我多好呀!路遥噙着眼泪说。他每天写5000字,完成任务后在宾馆的墙上画上一道印记,这样他数墙上的道道就知道自己写了多少了,过多少天了。他用的是方格纸,一页320个字,每天5000字得写将近二十页。记得他的案头上堆了厚厚一摞有半尺高。他对我说,不知道能不能出版,也许是一堆废纸。”
备考提点:“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先生这首饱含哲理的小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辉煌结果后面隐含着艰辛的奋斗过程。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的最好写照。
适用话题:奋斗;锲而不舍;耕耘与收获;对事业的执着
影响的恒久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永远伟大的世界。我呢,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者的世界,当做我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上帝。无论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这是路遥自己对《平凡的世界》书名和内容的一种注解。从1986年推出三卷本至今,《平凡的世界》是国内图书市场无可争议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并影响了包括潘石屹、陈忠实、贾樟柯等在内的一大批读者。
潘石屹自言至少读过7遍《平凡的世界》,并认为这是对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超越。“小说出版的时间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它陪伴我一起度过了那段时间。小说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碰到的困难越大、考验越艰巨,你的进步与成长就会越大。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我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记得小说中,孙少平说过一句‘我迟早要扒火车去外面的世界’,这句话也是我心底的声音,让我深受鼓舞。所以后来,每次在我人生比较低潮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心里比较沮丧的时候,都会读一读《平凡的世界》,它能给我力量,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我在很多年前,就把这本最喜爱的小说当做礼物送给我弟弟,我觉得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至少读一遍这部小说。”
同样生于农村,并以农村题材作品受到认可的导演贾樟柯,也是路遥的忠实读者。在贾樟柯看来,路遥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人文主义者。“他写的是贫瘠的世界,但他的文学是高贵的。他(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对于普通人的认同,一种从个人角度来观察这个社会的角度的选择。对我来说,他首先是这样一个启蒙者,他让我有一种怀疑精神,对这个深信不疑的世界,开始懂得一点怀疑。他让一个县城里莽撞的少年,突然有了一点点思考的能力。”
备考提点: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的魅力,能引起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共鸣。时隔多年,再次翻阅,你仍能被它深厚的内涵底蕴所打动。《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优秀作品,少年时读它,看到自己贫寒的底色,会有奋斗的渴望;中年时读它,看到自己前行的坎坷,会有振奋的精神;老年时读它,看到命运的无情和慈悲,会有对生活无言的宽宥。
适用话题: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开卷有益;阅读的力量
[模拟金题]
作家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社会的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人生一世,难免会遇到坎坷磨砺,怎样面对苦难,考量着每一个人。请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以直面苦难为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点拨:
人们常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句话。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在面对生活的不公、社会的悲剧、人生的苦难时,应该用顽强的勇气直面苦难,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去战胜苦难。
段落示例:
人的一生中,有日照中天时惬意的光明,也必然有黎明前黑暗的陪衬。诚然,人来到世上并不是为了受苦受累。寻找生活的乐趣,追求人生的幸福,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当苦难猝不及防来临时,我们应该勇敢直面苦难,顽强战胜苦难。
作家路遥童年时经历了饥饿、贫穷、卑微,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温饱和高贵,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痛苦。相反,他不断学习、深刻思考,用文字来反映生活的忧伤和痛苦,终于写出《平凡的世界》这部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苦难是蚌黑暗中磨砂成珠的晶莹,是鹰承受断翅之痛翱翔于苍穹的蔚蓝,对于强者,苦难是人生的一笔伟大财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