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对话”中信息传递的效度
作者:惠安高级中学 郭小钳| 时间:2005/4/22 5:20: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般地说,有序的、结构和图式丰富的、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信息易于记忆和提取,教师应运用图表、形象化、梳理、归类等方法,在简化、序化、活化文字信息上作出示范,让大家都能迅速地、合理地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存贮信息、检索信息。
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同样重要。在班级授课、小组学习的传播情境中,信息传播具有相互依赖、较高的目的性和密集型三种特性。教学组织者必须事先充分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兴趣和动机等,同学之间也要经常性地“对话”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分化、梯度设计、节奏把握、穿插点染才能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要使关键信息、话题合乎接受者的兴趣、需要,引起期待和充分重视,调动其研讨情绪,又要制造强烈的、新异的、对比的、变化的刺激(如字的颜色变化、字体变化、字号变化、艺术字等)以抓住他们的心与眼。
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弗莱雷指出,只有在平等、爱、谦恭、信任他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精神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语言的习得,只有在一种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才能生成。直接而充分地交流、合作、分享,需要氛围富有情意。
话题的选择和确立要有民主化过程。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应兼顾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准备度。话题要求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时代性、启发性、综合性与开放性。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确立目标,自主地选择材料,自动地决定方法和过程,自愿地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韩雪屏语)。教师以自己的爱心、热情、宽容、耐心,去策动、调配、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共同、顺利、高效地达成目标。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进行自主创造,在与教师对话中达到视界融合,在与同学对话中进行自主建构,在与自我对话中发展独立人格。学生与自我对话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让这种对话走向习惯化、理性化与自觉化,从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冷漠、丑陋等,也发现自己的勇气、热情、灵气、想象力、创造性、独特个性等。这才是重视并落实好“积累、体验、感悟”的要求,做到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与成才。
要有通畅的信息传播渠道,努力实现多向的、对等的、真诚的交流。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如层次、性格、学习方式的不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不同的人各自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步调统一,同时达到某一水平、高度是不近人情的。从性格上看,有的同学思维灵活,乐于自我表现,直率果敢;有的同学思考细致周密却反应太慢;有的内向胆小,缺乏自信,易受伤害。从情绪、态度上看,有平稳的,有急躁的;有高昂的,有低沉的;有积极、愉快的,合作意向强的,也有焦虑、带偏见、防卫心理强、多变的、有对抗情绪的。从参与意识上看,有习惯旁观的,有自我为中心的。如果缺乏彼此间的了解和包容,就无法充分讨论,互相交流,真正得到新知,有所发展、提高。而如果学生能在“对话”中积极地参与研讨,真实地表达思想,扩展之就能在生活中“热情地生活,真诚地思考”(周国平语)。同样地,学习方式上既然有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体验学习者等不同学习类型,教学活动中就必须综合多种手段,制造视觉、听觉、触觉结合的强刺激,以唤起其需求、欲望与期待,满足其求知、求善、求美的多种需要,不断激发其好胜心、求知欲,培养其恒定的兴趣和充分的自信。
要引进并灵活运用信息科学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信息分析综合法、行为功能模拟法、系统整体优化法。
如教学设计一般有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八个方面。教学策略的设计,一是从教学目标出发,二是依据学习和教学理论,三是要符合学习内容,四是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五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六要考虑客观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只有做到具体、综合、全面的考虑,才能使所选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媒体能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解释原理,设疑思辨,解决问题,提供评价分析等作用。选用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进行选用。具体有:根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情境和学习者的特征选用;优化组合,追求整体效应;考虑易获得性和成本问题;必须熟悉教学媒体的操作技术;注意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
多种教学媒体互为补充,容易给人以生动、形象、直观、新颖的感觉,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其优势主要表现为:用多种教学媒体传播有关的教学内容,各种媒体间相互补充,使知识的表达、传授更加充分,更容易理解;刺激不同的感官,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效果才能最佳。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长了注意力,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也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师生“和谐共振”。山西成锡锋老师认为,学会“换位思考”是和谐共振的前提,巧用“思维暴露”是和谐共振的条件,追求“合力效应”是和谐共振的关键。与信息科学结合的“对话”也许能为我们指出一条走向自由王国的大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