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初二9班和10班语文开学第一课

作者:杨柳  时间:2010/9/1 7:36:30  来源:杨柳岸原创  人气:
  一,自我介绍
  2010年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很荣幸能与在坐的各位同学一起开始新的旅程。你们想知道接下来两年时光你的导游的名字吗?
  自报家门
  (卖个关子,出示一首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文郎江上踏歌声。
  娟倚枝头撒轻柔,道是无风还有风。
  这种叫藏头诗。
  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又例如我们学过的柳宗元的《江雪》,每句领起的字和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二,相关经历
  云师生,中教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美,样难实。高不成,低不就。茶耳岩,蹲三年。情人谷,囿三载。鸡公岭,跋三秋。嫁人妇,生一女。80后,还年轻。要作主,需奋斗。
  三.何为语文
  一、 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二、小结
  1.语:语言。  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
  2.文:文字(文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 形 、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
  三、刚才我们是力求科学的解释什么是语文。现在我们改变一下风格,让我们的解释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 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 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速读下面这段话:
  语文是什么?
  被称为“江南才子”的袁卫星老师曾对语文做出这样的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它就是这样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
  . 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四.学习方法
  1.明目的
  2.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养习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4.抓四面
  听、说、读、写一样都不能少。
  阅读目的不同从阅读目的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文型”,为了构建精神家园,重要的是感悟。(2)、应试型,为了考试,重要的是记忆。(3)、信息型,为了实用,重要的是选择。(4)、研究型,为了学术,重要的是探索。(5)、生活型,为了消遣,重要的是快乐。一般论者极力鼓吹的阅读主要指第(1)种,还有课外的第(5)种,然而作为语文课,第(2)种阅读是躲不开的,而第(3)、(4)种阅读也应该帮学生学会,这是他们未来生存的需要。这样,语文课上的阅读,就目的来说,就大于而不是等于文学阅读了。
  语文,这是万科之源,一定要常抓不懈,并且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不拘泥于书本。阅读方面,要做到现代文、古文两手抓。
  对待作文,首先要破除这样的错误认识:文章好那是天生的,我天生就写不出溢美之文,没辙。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要多读书,二要多练笔。精读各类范文各十篇。
  社会有多大,语文课堂就有多大,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而且几乎所有省市中考对汉字书写的要求都与分数挂钩,平时应加强练习。
  “立足课堂”,主要是系统学知识;“面向社会”,着重是全面教育能力;“深入人灵”,是前二者要共同达到的目标,甚至应该说是语文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李镇西看来,“课堂—社会—心灵”是语文教学三块有机联系的“空间”。而“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一直是李镇西追求的语文教育的最佳境界。
  5.贵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