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
作者:惠州市实验中学 张成华 时间:2010/1/20 10:33:35 来源:张成华 转发 人气:
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把自己担任的作者角色与读记叙文中的读者角色混淆。我们常说读者和作者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的产生除了他们之间的沟通是以文本为中介的原因外,还因为读者和作者在文学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同,因而各自的任务、方法、过程和结果也不同。读者读记叙文,是通过读文本的具体内容认识到作者写了什么,从中领悟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情感和意义,并给予相应的鉴赏评价,所得的结果是抽象的,并且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而写记叙文呢?作者的任务是写文章给别人看,首先要根据生活材料进行立意构思,是先从具象到抽象,然后再把抽象的意念(主题)通过语言具象化,即用文字描述活生生的人和事,文本要再现的是故事的“现场”,而非经过作者过滤后的抽象结论。但学生在具体的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往往把作者角色混同于读者角色,把读者要做的事当成作者要做的事,把读记叙文后得到的抽象结论内容当成记叙文写作应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泛、干巴巴的,所发的感慨也是无病呻吟。如下面一段文字: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所倾倒,此后几个月,她的倩影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如果上述内容是作者已“知道”的内容,他的头脑中应有“她如何美丽”和“他如何倾倒”的真实形象,可是他在行文中把这些真实的形象抹去了,代之以写抽象出来的结论,这些总结性的语言分明是在读一段表现具象内容文字后应得的结论。这就说明学生对作者角色认识不够,把读者要做的事给做了,把作者应做的事丢掉了,因此在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要求学生区别作者与读者角色的不同,树立学生的作者意识,明确作为作者的任务、方法和最终要呈现的内容形态。懂得写记叙文要写的重点内容是感知觉器官感知到的具体内容,是具象的;读记叙文是把文本中描写到的具体感知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得到结论。如“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吐出长舌头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地流”是视觉器官感知到的实象,是作者在文本中要呈现的内容;而“太阳很烈,天气很热”是读者读上述文字应抽象出来的结论。
二、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角色与知情者角色之间的区别及转换关系。如果把记叙文所写的内容称为“生活素材”,不管这些“生活素材”是作者直接得来的,还是间接的得来的,一般来讲,记叙文的作者在写作之前都是所写内容的完全知情者,即写作素材的占有者。从写完后来看,作者的知情内容应远远大于写作内容,并不是把所有知情内容都写进去了;而且写作的顺序也不是知情的顺序;还有因为人称的选择而出现有些知情内容能写有些知情内容不能写的情况。这说明知情者和作者这两个角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必须对作者和知情者这两个角色作充分的认识,从而使自己一明合格的记叙文作者。
其实知情只是写作的基础,知情者与作者的角色有质的区别,可以说合格的作者远远比合格的知情者高明。当然要做一个合格的作者首先应做一个合格的知情者,即应具备写某一内容的材料占有者,那些写不合情理的、“假大空”的记叙文作者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知情者,正因为不知情,所以才胡编乱造,假话连篇;同样一个不能抓住细节来描写的作者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知情者,因为他有可能不知晓细节。因此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学生先做一个合格的知情者,只有做了合格的知情者,才有资格做作者。而且还要做一个合格的作者,要懂得做一个合格的作者应具备为文意识,掌握很多为文策略及技巧等,从而把自己从一个合格的知情者提升到一个合格的作者地位上来。
其一,写作内容确定策略。即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确定内容的详略和内容应具象或抽象。学生作为知情者,是所写事件的全程目击者,但有些学生写作中往往不写感觉器官感知到的现场内容,只写感知后的感受和评价,这除了前面谈到的把作者角色混同于读者角色的原因外,也有不能区分知情者和作者的角色有关,因为作者(学生)不明确该把哪些知情内容写在文本中。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从信息学上讲,作者不仅是信息的拥有者(知情者),还是信息的整合者、传递者,该把哪些信息传递给读者,以怎样的形态传递给读者,这是作者应考虑的第一步。如何确定这些内容,那就要依据文体的特征来判断。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来看,作者应明确知情内容中的事件现场或人物的言行举止是记叙文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写记叙文时就不会舍本逐末(舍具象写抽象结论)了,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应“知情什么”了。另外,有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能做到表达内容具象化,但出现了写作重心偏离或有平均使用笔墨的现象。如写《我的爸爸》一文,有学生写的是“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些事,但写作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的种种表现,“爸爸”却被冷落到一边;另有一类是对“我”和“爸爸”使用相同力量的。这是因为学生不明确作为作者还要根据题目主旨来确定表达的主要内容,没有对知情内容进行取舍,写作时不考虑详略安排,以致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其二,选择写作顺序和人称的的策略。学生写记叙文时往往喜欢如实交代,没有为文意识,缺少叙述时在顺序和人称上的选择策略。文章无主旨或主旨不集中、不突出、不含蓄,内容平铺直叙,表达时不注意选择叙述视角(一般指写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叙事人称)或不顾叙述视角而造成内容上的越位,都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要知道学生在记叙文作文过程中,由知情者变成作者,最后写出一篇文章来,有着复杂的角色心理转换过程和思维加工过程。一般来讲,作为一个记叙文的合格作者,写记叙文的第一步应该是根据题目从自我的知情内容中初步圈定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大致是感性的、具体的。但要为文,就得有为文意识,必须得给文章确定一个主旨,这就要对初步圈定的写作素材进行提炼,使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第二步。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有了它才能称之为文,并且其深刻性决定着文章的优劣高下,作为记叙文,主旨应既蕴涵强烈的思想感情,又闪烁着理性思考的光芒,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既有长歌当哭的悲愤,又有痛定思痛后的深刻思考。主旨确定后,就要再一步明晰该用哪些感性材料,并把确定的感性材料进行适当的整理,使之更能凸显主旨,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应该是确定表达策略,记叙文的表达策略主要包括选择恰当的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和叙事模式。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记叙顺序不一定要和知情顺序同步,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记叙顺序,总的原则是要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能吸引住读者。叙述视角从人称上讲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分。选择不同的人称表达,意味着作者会转换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或旁观者,作者这个完全知情者角色在表达时有时就可能变为部分知情者了。因此,选择哪一叙述视角既要考虑不同叙述视角的优势,又要考虑它是否适合要表达的内容和能否凸显主题,还要考虑运用这一叙述视角应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要越位。如选择第一人称时,作者就转换成了故事中的主角或配角,作者的完全知情者角色就变为部分知情者了,一般只能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的内心活动;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感知到的内容都无法写,特别是他人的内心活动,即便“我”在场,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来间接表现。叙述模式在这里主要说说全聚焦式的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式的叙事模式,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可用选择叙事模式最经典的作品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来讲解,这篇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聚焦式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外聚焦式的叙事模式:叙事者似乎不掌握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读者只是在杜十娘最终跳江之际,才通过她的控诉得知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本来应该叙事者回答的那些问题便责无旁贷的摆在读者的面前:为什么杜十娘要积攒百宝箱?为什么不让李甲知道自己有百宝箱?最后又为什么不肯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抱着它沉入江底?而文章交代这些问题的角度(由杜十娘说出)和先后,却决定了这个故事的悲剧内涵(主旨)和艺术魅力;如果作者一步步如实交代或按事件发生先后,那作品的悲剧内涵和艺术魅力就大打折扣了。因此作为写者在叙事时要有合理安排叙述内容的策略意识。第五步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了,除了语言文字要生动、形象以外,还要含蓄,特别是在文章主旨的表达上,要学会寄托,把情感和内涵蕴蓄在描写和叙述中,还可把作者要说的话借人物之口说出,如《红楼梦》中作者就借探春之口在“抄检大观园”一节中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自己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综上所述,如果在记叙文作文辅导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写记叙文的思维加工过程的引导,培养学生在记叙文这一文体写作中的作者角色意识,既能让学生获得记叙文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又能使他们明确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环节要完成的任务和应注意的事项,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懂得记叙文“写什么”和“怎么写”,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