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特征
作者: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时间:2005/2/1 12:32: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而有活力”是与以前封闭、僵化、缺少灵动气息的语文课程相对应的。它不仅表现为课程对于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突破,而且表现在教学的诸多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动态化特征。
教学程序的呈现是动态的。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已将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基本定下来,课上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不容置疑,学生需一一接受。其实,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舞台,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会产生新的想法,我们应鼓励他们将这些观点表达出来。这时你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可能会被打乱,教学环节也受到影响,但课堂却会因为某位同学的“不同的声音”而变得精彩。
记得教《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时,同学们正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按理应该接着写狂风骤至,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显然是矛盾的。”这个问题涉及了对诗歌内容的赏析,在我课前预先设计的“诗歌品赏”教学环节里会讨论到。既然学生已经提出,我当机立断,要求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认真阅读诗歌,然后展开讨论。带者问题去阅读,目标更明确,学生更具主动性。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诗歌中实写和虚写的表现手法,理解了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势下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诗歌内涵。这堂课虽然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呈现出来,却因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问题讨论得热烈而深刻,收效果是很明显的。
学生思维的状态是动态的。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表现得很活跃。教学设计也一改过去训练目标单一、方法简单、问题呆板的状况,体现出深度和广度,使课堂的境界变得开阔起来。教师们不仅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感悟课文,而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促成学生动态思考的有效资源,进行拓展与迁移,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有时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时通过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开展探究;有时围绕优秀作品中观点有分歧的地方,让学生借助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这些设计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有创见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品位。
学习的方式是动态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知识,形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悟。带着这些感悟,再进行合作学习,形成思想上又一次大碰撞,问题引向深入,课程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在生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位置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是在教室里流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老师也与学生共同分享了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立体情境。
比如下面的《卧看牵牛织女星》教学片段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特点。
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很明显是要传授一些科学知识。中间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它具有科学性或者说知识性。那么前边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篇幅写中西方传说,还引用了一首诗呢?它是不是有点‘跑题’了?”安排约五分钟独立学习(主要是读书、勾画、思考)之后,即展开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一会儿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老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先是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使各组的讨论既热烈,又深入。约十三分钟后,老师让各组的中心发言人把本组的认识与想法向全班交流,组内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注意人家想到了你没有想到的地方,然后作出评价。小组观点中,有的认为文章写牵牛织女星的知识并不多,反而用很大篇幅写了许多其他的天文知识和诗歌、中外神话传说,是偏题了;有的认为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写正好达到目的。中心发言人发言后,有组内同学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以了适当的引导和适时的鼓励。从这一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动态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评价的方式是动态的。新课程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此前提下,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和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一个个激励的眼神,一次次欣赏的目光,一句句充满热情的鼓励话语,甚至是一次耐心的等待,这些动态因素就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教学的流程中,优化、美化了学生发展的历程。新课程评价的主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评,也可以展开激烈的他评。学会为他人鼓掌反映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勇敢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则体现了更新的内在品质。主体在相互沟通、协商和交流中增进了理解,促进了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