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中的“三十六计”

作者:海门市常乐初中 龚锦辉  时间:2008/9/28 19:33: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初中语文教材中《陈涉世家》节选部分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站在忠于历史,高于历史的角度,记录了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生动地再现了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光辉形象。煌煌巨著,洋洋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处处闪耀智慧光芒!《陈涉世家》短短七百六十多字,叙事记人,璀璨夺目;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不停地阅读,再三地思考,反复地执教,在《陈涉世家》中,竟然依稀见到孙子兵法的运用,于是,“三十六计”的痕迹也渐露冰山一角。仔细斟酌,对照《三十六计》,果然有十四条计策逐渐清晰起来。
  《三十六计》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陈涉世家》中用到了前五套,分散于计策中的十四计:偷梁换柱、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借尸还魂、打草惊蛇、趁火打劫、反客为主、借刀杀人、树上开花、指桑骂槐、关门捉贼、假痴不癫、欲擒故纵、上屋抽梯。
  下面结合课文《陈涉世家》,逐“计”分析兵法的玄妙运用。
  一、偷梁换柱
  “二世元年七月”,“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这段文字暗合了“偷梁换柱”计。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就有同样的意思。
  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而宫庭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泰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第五次南巡,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
  “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二、釜底抽薪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既然无法一下子战胜,何不避其锋芒,削弱它的气势?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以敌人薄弱处为突破口,乘机取胜。
  陈胜、吴广起义地点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和当时秦都洛阳相距甚远。在秦二世王朝统治每况日下时,相对于这一支九百人的起义军,秦二世的力量依然是极其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然而大泽乡地处偏僻,秦皇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加上这九百人正陷绝境,毫无退路,因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正是一支极可利用的“亡命之师”,发动起义,易于突破。陈胜、吴广以极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一个难逢时机,对秦朝进行“釜底抽薪”,避其中央军,击其软肋。
  三、混水摸鱼
  局面混乱不定,一定存在着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力量这时都在考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敌人又被蒙蔽难以察觉。这个时候,己方就要乘机把水搅浑,顺手得利。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敌军的衰弱征状:全军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不断,不怕法令,不尊重将领……这时,可以说是水已浑了.就应该乘机捞鱼,取得胜利。
  此计的关键,是指挥员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在混浊的水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里就有可乘之机。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情况复杂起来后,即可借机行事。
  在大泽乡陷入绝境的九百戍卒,当然是混浊水中的鱼儿,“逃亡”还是“举大计”,还是继续去“戍边”,他们已辨不清明确的方向。这时,“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以清醒的头脑,正确地洞察着时局的变化趋势。经过密谋,他们又主动制造可乘之机——一置书鱼腹 二篝火狐鸣,在九百人中乘机“捞鱼”,充分利用古人迷信的思想,借鬼神来威服众人,逐步把主动权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四、借尸还魂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敢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
  事实证明,陈胜通过“借尸还魂”计,预测“宜多应者”是有政治远见的,起义大规模爆发后,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胜立为王后,更是“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五、打草惊蛇
  实际上,这条计策是反过来用的。在陈胜、吴广觉察时机成熟时,马上碰头。“碰头”文中用了一个“谋”字——“陈胜、吴广乃谋曰”,显然“谋”是“密谋”,为何“密”?怕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之计,一层意思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
  以陈胜、吴广仅为“屯长”的身份,远不敢公开说起义,所以“密谋”,不敢有丝毫松懈,生怕“打草惊蛇”。
  六、趁火打劫
  秦二世即位,秦王朝败相已露,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而亡了国的楚人,也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且匈奴人也不时侵扰越过长城,秦朝可谓内忧外患并存。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内战连年,这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这是外患。
  陈胜、吴广于秦朝内忧外患时,于 “天下苦秦久矣”时,发动起义,可谓“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体现。
  七、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计,被称为“渐进之阴谋”,既是“阴谋”,必须“渐进”,才能奏效。” 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
  反客步骤分为五步:一、争客位,二、乘隙,三、插足,四、握机,五、成功。五个步骤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机密。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通过“反客为主”计,逐步变主动为被动,把主动权慢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来。
  陈胜、吴广是戍卒,是被压迫、被奴役者,第一步,第—步争得客位——“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第二步“乘隙”(抓住时机)——时机有三:其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因雨失期的九百人可以依靠。其二,“二世元年七月”,对照文中注释: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立为皇帝,称为二世。小儿子当了皇帝,那么大儿子呢?为什么不立长子为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可见一斑。其三,“九百人屯大泽乡”,前面讲过,大泽乡位于安徽宿县东南刘村,山高皇帝远,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另外,陈胜吴广又抓住两个天下人最敏感的问题:一是长子“贤而被杀”,二世“不贤而立”;二是楚国大将项燕深得百姓爱戴和怀念。
  第三步“插足”——眼看时机成熟,陈胜吴广立刻“乃谋曰”,“谋”之后马上作起义的舆论准备:置鱼腹中书、篝火狐鸣而呼,以达到借鬼神威众的目的。他们此番“插足”的直接结果是“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四步“握机”——看到起义条件成熟,看到舆论准备到位,同时看到前途一片光明,起义终于开始了!不过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起义初,陈胜,吴广再一次把握吹响起义号角的时机:在“将尉醉”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好!要的就是这效果!因“吴广素爱人”,九百人最终拧成了一股劲,拴到了一根“举大计”的绳上,然后鼓动宣传“召令徒属”恰到好处,然后“为坛而盟”不失时机,到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农民“正规”起义军正式宣告成立!
  第五步“成功”——“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攻轾、酂、苦、柘、谯皆下之……乃入据陈……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以上五步,岂不是“反客为主”计!
  八、借刀杀人
  此计为阴谋家所用,意为借另一势力以摧毁敌人。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敌人是秦王朝。起义初,借“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名声打出旗号,“为天下唱”;借“鬼神威众”;借两个将尉笞广,坚定众人信念。三借“屠刀”,刀刀杀向秦王朝。
  九、树上开花
  树本无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的和真花一样,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辨。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己的力量比较小,却可以借友军势力或者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要善于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所以,善于布置假情况,巧布迷魂阵,虚张声势,可以慑服甚至击败敌人。
  《陈涉世家》中这条计策的运用有点类似“借尸还魂”的味道,但又有不同。屯大泽乡的戍卒不过九百人,力量比较薄弱,面对暴秦,甚至可以说不堪一击,可是他们利用老百姓不知情的心理,巧借备受爱戴但已死去的扶苏、项燕,制造假象,仿佛自己的队伍是正规军而非乌合之众,无形之中声势一下子壮大起来,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异常强大。
  十、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指运用各种政治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敲山震虎”、“杀鸡儆猴”是此计的延伸,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战士。
  大泽乡屯戍卒九百人,他们是“谪戍”(强迫去守边)。内心里谁愿去?因为“戍死者固十六七”呀!极大多数人想回家和妻儿团聚。不幸的是一场暴雨,把他们送到了死亡的边缘!人(正常人)之将死,必要挣扎,有的想逃亡——这是肯定的,而且必不在少数。陈胜这时说:“我们起义吧!”能有多少人响应颇值得怀疑,因为农民起义前无古人,没有先例,再说你陈胜是什么人,不过是小小屯长,说起义就起义?——这个时候,必须来一个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用鬼神威众,使众人“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哪个还不听!杀两尉,以尉首祭天,来一个下马威,哪个还不从?
  “指桑骂槐”计,让陈胜、吴广稳住脚跟,加上鼓动宣传得当“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使九百人由茫然被动到自觉自愿。
  十一、关门捉贼
  敌人是可怕的,让可怕的敌人逃跑更是可怕的,对待这种敌人,必须“关门捉贼”,诛之灭口。
  随着陈胜、吴广密谋造反舆论准备的深入,那看守九百人的将尉也正朝死期一步步临近。
  两个将尉是凶残的,看!他们就连喝酒时“笞”也不曾离开半步,剑也紧随其身,他俩是秦二世的爪牙帮凶。对待这种鹰犬,一定要“关门捉贼”,而且决不能留下活口。
  ——当陈胜、吴广意欲造反时,他们或许有所察觉,所以聚在一起,开碰头会;心情也郁闷,所以喝酒;或许也想逃,想通风报信,但谁知道呢,反正喝了酒之后,他们已成瓮中之鳖。瞧,“吴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好一出“关门捉贼”计!
  十二、假痴不癫
  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以达后发制人。假痴不癫,重点在—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韬晦之术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这是“假痴”,内心却特别清醒,目的是“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吴广、陈胜一个跳起,一个协助,后发制人,既激怒了九百戍卒,又杀了两尉,一箭双雕,真可谓高招。
  十三、欲擒故纵
  十四、上屋抽梯
  以上两计和第十二计在《陈涉世家》中的运用皆异曲同工。
  杀两个将尉,以陈胜、吴广之合力,应该不算难事,但先放你一马,说“咱们逃跑吧,咱们一起逃跑吧!”试探不成功后,再“擒”之。
  “上屋抽梯”指诱你上了屋之后,立马抽掉梯子,断你后路,再围而歼之。“抽梯之局,须先置梯。”先要“唆”你,引诱你。吴广说;“逃吧,逃吧!”就是引诱,“尉果笞广”——上屋了!“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抽梯取你性命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陈涉世家》,仅是《史记》中极小一部分,综合其它书籍来读历史,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用《三十六计》来读《陈涉世家》,耳目一新,其乐无穷。
  而这《陈涉世家》中的“三十六计”运用,在我笔下,或者成了“羚羊挂角”,旁人“无迹可寻”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