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各领风骚

作者:黑龙江望奎县第一中学 马清峰|  时间:2004/11/13 7:39: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门之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天下,峨嵋共比高”,这是人们对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赞扬。的确,作为散文大家,他们确实是“嵋峨共比高”,苏洵以“纵横善辩,雄健犀利”显长,苏轼以“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出众,苏辙则以“汪洋淡泊,诗醇温粹”拨俗。下面仅就苏洵与苏辙的目题《六国论》作一下比较。
  谈到六国,我们不能不想到贾谊在《过秦论》中所写的”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苏秦杜赫之为之谋……苏历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信之地,百万之众,扣关而攻秦,”对于六国来说,真可谓土地广袤,兵多将广,人才济济,那么,六国又何以灭亡呢?在这两篇《六国论》中作者做了精当分析,我们略作比较。
  就内容而言,两文都以探求六国灭亡的原因为切入点,展开议论。所有同的是苏洵紧紧抓住“赂”字,层层展开,得出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结论,同时深刻的指出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后果。最后文章点明写作主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之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苏辙的《六国论》扣住了一个“势”字,从秦从六国不同的角度来说,区区之韩魏在秦取六国中的战略地位。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岂知天下之势邪?”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苏洵重韩魏楚以地事秦终招灭亡,甚而至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使不赂秦的齐燕赵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在这里苏洵从秦与六国的关系入手,其意在于强调”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道理,从而警示宋朝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可悲性。而苏辙则从四国与韩魏关系入手,针对韩魏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六国之间的关系着眼,深刻地剖析了“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请看战国时期形势图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秦远交近功的计策能够实现。正是抓住了诸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弊病,利用蚕食政策,最后使六国落得个“唇亡齿寒”的可悲下场,进而告诉人们,不要“贪强埸尺之利,背盟毁约,以自相灭”因此,苏询的《六国论》意在借古讽今,是篇出色的政论文,苏辙则是在冷静地分析,是一篇成功的史论文章。至此我们稍加分析,不难体会到如把二苏的分析统而观之,那么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剖析得就更加全面了。
  就结构而言,洵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赂秦者,以有限之地送无厌之秦,必然会遭到“赂秦而力亏”;力亏而灭亡的悲惨结局;作为不赂者,亦有不赂而胜之之势,然而齐,与赢而不助吾国也,燕赵虽也用兵,赵甚至二败而三胜,但终因武不终走向灭亡。这样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作者点明写作意图:“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辙则读史感受起笔,用一“疑”字引出“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接着从秦与诸侯之争和诸侯与秦之争对比分析并用“秦未得韩魏之心而攻齐之刚、寿,范睢以为忧”证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既然如此,秦何以灭掉六国的呢?苏辙接着做了分析,秦之攻燕赵,越韩过魏,毫无忧虑,变危道为坦途,就六国而言,足以为借之而蔽其西,可以无患矣,却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其结果必然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这样从读书感受到地理位置再到危害后果一气呵成,层层深入。
  在语言上,风格上两文仍然各有特点,不再赘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作家,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抒发不同的情感,这也就使文艺百花园“百般红紫斗芳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