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作者:田永明 时间:2007/11/29 11:27: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自80年代初,应国际潮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创造教育悄然兴起。但直到如今,我们注重培养的还只时“复制型”人才,压抑创造精神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当薄弱。正如国外学者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刻苦,基本知识掌握得好,但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接受教师灌输现成的知识,在机械背诵、反复模仿和大量的习题操练中,即使理解和消化,也不过是为了牢固地记忆知识,若变换角度或换个场合,则不知所措。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本质上只是知识的复制品。学生被期望成为温顺的小绵羊,只能循规蹈矩,按照教师讲授的回答问题,很少有个性发挥的余地。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冲动逐渐消失,甚至像初进皇宫的弱女子,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面面俱到,注重答题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忽视答题的独持性和多样性。在不少教师看来,创造仅限于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实现。实际上,每当学生对某个作文命题作出独特的构思、或用独到的方式解决了一道数学题、或以独特的想象力绘制了一幅图画,其中便蕴涵着创造的成分,这也许会构成未来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基础。我们必须消除现行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创新型人才有赖于教师的培育。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而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给教师,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是创造性的模范,其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其本人应非常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富有创意。教师应了解和把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善于不断地进行学术探讨,不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而且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钻研,勇于探索。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履行创新教育的职责,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教师眼里不仅有书更要有人,而且要有完整的人。要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以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总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实力,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切实将“创新精神”作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使中小学从根本上摆脱“仓库型”及“复制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