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练习

作者:苏丽|  时间:2004/11/8 21:07: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新教材写作练习课程标准要求:写作练习应遵循尊重学生,让学生作作文的主人;知道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观察、思维、表达紧密结合,说些结合,与阅读教学结合,注重作文个性特征等原则。所以,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一定要注意写作练习的方式和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写作练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千金难买乐意。凡事乐意干,才会用心干,才能干好作文也一样, 如果我们写作活动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激起学生兴趣,就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而把作文写好。
  怎样已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这就要在命题时着眼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活动,联系学生的思想感情,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背景,掌握学生的认识、情感个性等心理特征。
  首先:作文内容的选择要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熟悉的东西,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例如:七年级学生刚入学,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又一种新鲜感,可以让他们自己尽现自己的风采“自我介绍”,“我的性格”。到第二学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了一定了解,而且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身边人物,学习抓住特征,通过以小见大或典型事件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其次:要联系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等实际开展作文训练,语文课本上有范文二百多篇,范文就是样板,学习课文不仅是掌握思想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思路和命题方式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学习了《贝多芬传》,作者通过第九交响乐的创作和贝多芬艰苦生活来表现贝多芬的高尚和成就,那么让学生欣赏第五《命运》,从中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思想,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学习了《一面》学习作者以小间大的手法,学习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影响,着意在立意、选材和写作手法上去模仿,使写作课向课文靠拢,使读写结合。
  再次:要借助于视听与阅读,拓宽视野,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只对《读本》的利用。第一单元人物风采,《读本》设置了十篇文章,有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展。但这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以读为本,关心生活,开拓视野,借助于视听报纸杂志,思考人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焦点,传媒热点,百姓话题,身边新闻,让学生来分析。比如:环境问题,克隆生物的早衰,姚明,周杰伦,学生减负,西安咸阳都市群,每次作文要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少一人些云亦云,陈旧老套,多一些新颖时尚。
  二、作文命题要明确、简练、新颖,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作文空间。
  明确既就是让学生一看便懂题目的含义,含义要鲜明不晦涩。简练是指题目简短利落,新颖是指题目不陈旧,不落俗套。作文前还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意义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想写、爱写。
作文形式的设计也要尽可能新颖有趣。如:听音乐写感受,课外练笔日记,摘抄短评,形式灵活可长可段短,口头说话练习,如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辩论,故事会等。对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有重大意义。
  三、要及时评价鼓励,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大力表彰优秀,积极鼓励进步,一次高分,一句溢美之词,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效力,特别是学生的作文更应一分为二,沙里澄金,劣中求好,哪怕是一词之忧,一句之佳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从而在成功的欢乐中始终充满信心地作文。另外,把优秀作文传阅,当堂朗读,收集,还可以收集中差生的优秀作文片段,甚至是词句,使学生都受到激励,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练习,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首先,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有时我们由于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产生“思维定式”,形成智力屏障,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从某些事实中寻找新关系,找出新答案,重新组织观念,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建的思索,以便产生某些新的东西,可以有意提出一些人人皆知的题材或事件,要求学生提出与传统不同的观点挖掘出新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龟兔赛跑”,兔子为什么要和乌龟这样能力相差极大者赛跑?这是压抑兔子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要讲究一点讲活艺术。“眼高手快”目标必须定得高,但手底下必须从小事做起。“班门弄斧”如果不在班门弄斧,他们又怎能知道你的才华呢?
    总之,培养学生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学生会改变角度,从反向、逆向、侧向去进行分析和思考。就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一门学科象作文那样如此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