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和《国语》的几种理解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9 6:58: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1、年岁;光阴。如:①苦度春秋。②他在讲台上耕耘了四十个春秋。
2、泛指历史。如:甘洒热血写春秋。
3、时代名;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这时期为东周。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当时各国之中最强大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
4、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文字简短。相传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据汉代官学通例,先师说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解释《春秋》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和《榖梁传》等合称“春秋三传”。古代《春秋》经文和“三传”分列,今分载在各传之前。
5、古代史书的通称。
《墨子•明鬼》引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春秋之后的历史书籍,也有沿用这名称的,如《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关于编年史书 ——《春秋》: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1.6万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它应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孔子虽不曾编写过《春秋》,但讲述研习《春秋》却应肇端于孔子。现存《春秋》分别载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春秋》经文极为简略,但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予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左传》以大量翔实丰富的史实,弥补了《春秋》的不足。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
关于国别体史书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国语》,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楚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
《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其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
关于《国语》的评价,较为复杂。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就是此书。直至清代,崔述仍在批评其“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对各国历史分别叙述,难成体系;二是在于其有较浓重的神秘色彩,遇事求神问卜;三是在于其所述情节每多虚构,一直受人诟病。
这里,有必要为《国语》“伸冤”。首先,这是一本史料汇编,各国史官难免风格不同,不能苛求;其次,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最后一点,实际上是《国语》最具特色的部分,虚构的章节往往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如骊姬夜半而泣进谗言(《晋语一》),非第三者能知,显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虚构,但却成功刻画出一个口蜜腹剑,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国语》值得为之喝彩之处。
补充说明:关于国语的作者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