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作者:巴雁一中高三语文组:王福义  时间:2007/6/28 20:55: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一、试卷结构分析:
  纵观本套试卷,今年的试卷和去年相比,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试卷分客观和主观试题两个部分,客观性试题占30分,主观性试题占120分,基本体现了考纲所规定的有关原则,较为平稳。总观全卷,我们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感觉,就是今年的这份考题,语文各有关知识点的覆盖,所选文段,考查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难易的搭配及各个分数段的区分度,题量与题型等都较为合理科学,不论是字、词、句、背诵等基础知识,还是段、篇、章、艺术手法等的理解、表达、应用或写用等,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类的试题,考查面广,难易适中,难度不大。体现了新时代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
  考查的能力层次和考点分布。第1小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第2小题,恰当使用成语。第3小题,辨析病句。第4小题,语言使用的简明。第5小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第6小题,理解和提取文中信息。第7小题,按文章内容推断想像。第8小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9小题,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第10小题,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第11小题,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第12小题,诗歌鉴赏。第13小题,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第14小题,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内容和含义。第15小题,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第16小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17小题,赏析文章的艺术技巧,对比手法的的简析。第18小题,语言表达连贯。第19小题,语言使用和表达的得体。第20小题,图表题,也可以说是扩写。第21小题,材料作文。
  二、试卷内容的分析:
  (一)、客观性试题:
  本试卷的客观性试题分三部分,语基、社会科技类小阅读、文言文阅读客观性试题。
  第一:语基部分:
  本部分共考查了语音、成语、病句、语言简明四个知识点:
  1、字音的考查,都是以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和成语为考查内容,难度不大。要求选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杳无音信(miǎo)、毗邻(bì)、便笺(qiān)这几个词在生活中也是常用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应该说很好。通过多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不管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如何发展,读书识字永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英语的水平最直接的量化衡量标准是词汇量,那么正确的掌握和理解词汇的音、形、义也应成为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2、成语的考查,四个选项的成语分别是“等量齐观”“间不容发”“凤毛麟角”“喜出望外”,这四个成语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这说明命题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的水平,也照顾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最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状况比较的好,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病句的考查,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道试题,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问题,也是让都是感觉到困难的一个知识点,无论是从讲解分析到指导,都难以达到象字形字音近义词等基础题效果。不曀今年的病句试题不是很难,考查的都是面上的,用语感来判断也不是很难的。就考查了语序、成份多余和残缺等几个方面。
  第二:社会科技类小阅读:
  这个试题主要考查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5题是考查对原文中短语句子的理解、第6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7题是考查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的概括推断。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差不多都能够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这三个试题当中,可能难一点是第7题,我觉得虽然找推断正确的的C项有点困难,但是其余三项的错误也是比较明显的,只要能够认真的阅读原文并能理解的话,找出错误应该是不太难的。
  第三:文言文阅读客观性试题。
  这一部分共考查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实词的意义、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对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如果学生想做出准确的回答,对原文全面的理解成了解答中的关键,凡是能够读懂原文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本套试题的整体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本套试题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大都是浅易的纪传文,其得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读懂与理解,即通过阅读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二)主观性试题:
  第四大题:共分三个小问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填空。
  1、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题,在这套试题当中,应该说这个试题是一道有一定的难度的试题,我这样说,主要是从我们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的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少,尤其是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少,读懂原文尚且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翻译文句这促考查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问题,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学生回答这类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两个句子,难度上不是很大,学生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得到差不多的分数也是很容易的。
  2、诗歌鉴赏问题的考查,体现了高考的要求,应该说从考查的角度到难度,从考查的知识点到到问题的设置都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本题强化了鉴赏的考查,第一问是关键词语的赏析,找出来不难,做分析有点难度,主要是扣题上就看能否把握住要点。第二问是从理解到分析的考查,体现了从易到难的思路,而且问题非常的明确,也给考生指出了一定的答题方向。
  3、名言名句的默写这次考查采用了课内课外结合,初中高中结合的考查方式,体现了语文学习泊连贯性和持续性。分别考查了《庄子.逍遥游》、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周敦颐的《爱莲说》。
  第五大题:选的是茅盾的《海南杂忆》。
  考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原文重点信息的的理解把握、对关键句子的内涵的认识、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及评价、对原文写作方法及效果的理解。从难度上来看,比去年可能要略简单一点。
  试题中的四个问题的设置紧扣《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照从易到难的思路来考查的。第14题“作者到了 ‘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的答案基本上是原文的翻版。第15题考查了“道旁石”“补天手”两个关键词语的在文中的含义。第16题是理解并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7题是对文章对比手法的简析。
  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茅盾的文章,强调了名家范文的价值,由于范文与普通文章相比,分歧小,具有较好把握的一致性,使考生在答题时避免了理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作出回答,关键就看能否把握住要点。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散文阅读,由于其篇幅短小,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喜爱,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本次试题,考的是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看出: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则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来实现的。
  第六大题是语用题,考查了语言连贯、用语得体、图文转换(也可以说是扩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从题型上体现了创新的特点,从内容上体现了与生活接轨的意图,从目标上注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三个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语文表达结合起来,是非常有趣、有内涵、有品味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好题。
  第七大题:是作文,用材料的形式来考查。
  今年高考作文的形式上是材料作文,实质上仍旧是介于材料和话题之间的一种作文形式,还是话题作文。这个作文的隐含话题是“记住别人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由此可以引出许多不同立意的话题和不同的作文表现形式:如感恩类的,价值类的,处世类的,意识类的,报效类的,思想类的,修养类的,针砭类的,感想类的,杂感类的,书信类的,论说类的等等,题材十分广泛,立意清楚鲜明。考生不会在思想认识和文章立意方面发生偏差。
  很有意思的是,这道作文试题在网上被评为“最老掉牙的作文题”。
  三、几点想法:
  1、语基题中的第四题不妨换为其它如标点、近义词辨析等的问题,充分体现对语基的较全面的考查。而且这个问题与后面的语用题略有重复。
  2、名言名句的默写这次考查采用了课内课外结合的思路是很好的,不过考查的范围没有体现出高中语文教学的要点,最起码,高中课内这一块应该普及性广一点为好,只是考查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偶然性太大了,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与指导上不利,高考就是要指示方向的,现在的学生们本来积累就少,这样运气的成份增加了,对学生容易产生话中有话误导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是我们此次试后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二○○七年六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