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织网”,天涯变咫尺,巧“挖掘”,根深枝叶茂
作者:肇庆市第一中学 陈珍 时间:2007/6/12 19:14: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勤“织网”,横向拉近学生与文言的感觉距离,让天涯变咫尺;需要巧“挖掘”,纵深拓展,帮助学生在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基础上触类旁通,根深方能枝繁叶茂。
前提
要顺利“织网”“挖掘”,必须让学生认识价值,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方法,树立信心。
1充分认识文言的学习价值。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②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知今”的同时要“知古“,“知古”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拘泥),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③学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来各领域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学习文言文,能穿越时空思考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
文言离我们其实并不如天涯般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代汉语中见到。还有,文言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学习经过筛选的文言精品,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等方面都能获益。
2明确学什么,如何学。
一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学习文言语言现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注意培养文言语感,引导学生在立足课内的基础上,积极汲取丰富的课外营养。
勤“织网”
现代信息的传达流通需要网络,网络让天涯变咫尺。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有效且具操作性的方法,构织文言知识信息的延展交织之网。
1构织知识信息的拓展延伸之网。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毕竟有限,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努力提供延展的空间和养分。有个譬喻很恰当,一篇文言课文相对于它所依赖的文化积淀,就像显山露水的冰山一角,必须引导学生认识藏匿在海面下的9/10的冰山主体,充分领会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单是《秋水》《逍遥游》(节选)两篇课文不足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给学生补充讲解课文《逍遥游》省略部分的内容提要,再选取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又能体现作者主要思想的作品进行延展。例如可以选取《庄子》作品中充分体现庄子“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思想的《养生主》一文,其中的成语“庖丁解牛”学生很熟悉,又可乘此知道成语“目无全牛”的由来及意思。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及学生的读懂文言的水平的参差,拓展延伸不必也不可能全用文言原文,教师应以提供多些相关信息给学生,开阔视野学生,从而较好理解作品为目的,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例如讲到故事的关键处)穿插一两句文言,“强迫”学生学习文言语言特点。
2 构织知识信息的联系组合之网。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超链接,将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相似的,相冲突的作品引进来进行比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作品的关联,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选择体裁、内容、语言特色等与所学课文相近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进行比较、赏析,拓展学习文言文的渠道范围,更多地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注意文言文与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关联结合。
文言文与文言文相结合:如讲到庄子的思想,可以联系到他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以及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差异;联系“巧谏”的作用,把《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两课相结合;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联系《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又如文言文与现代文相结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结合;欧阳修的《秋声赋》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相结合;
(2)恰当利用好典故、成语、古诗文名句帮助构织。
文言文教学中,典故绝对是最吸引学生的。这要求教师有较深厚扎实的文化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的典故信手拈来,可以提起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关键的是在学生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听故事的过程中“顺带”地、有侧重地学习和巩固文言的语言现象。如在讲到《童区寄传》的故事关键处,区寄杀了一个劫贼,逃及未远被另一劫贼抓住,那劫贼要杀他,区寄怎样应对时,趁机写出文言句子:“郎诚见完与恩”“为两郎童,孰若为一郎童?”,引导学生,分析文言语言现象,读懂句子意思。
成语是“古汉语的化石”,有古汉语深深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语言现象。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联系成语进行释义,帮助学生识记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可以联系成语学习文言语法,理解词类活用、意动、使动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等。这种形式还可体现在平时教学的点滴时间中,积少成多。由成语“附带”“牵”出典故以及文言语言现象的分析学习,确实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精练,易诵易记,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古诗文名句可以作多种解读,当它与某种情景结合时,给人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教师适时地引用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或虽没出现但流传面广的名句,同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3 引导学生课外努力自织。
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帮助学生构织文言知识信息网,但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寻找古迹、研究民俗、古碑文和楹联,制定阅读文言文著作阅读计划,进行适量阅读训练等形式,积极努力地自己构织。
巧“挖掘”
如果说巧“织网”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睛,那么“挖掘”则为学生提供心灵的落点,根深方能枝繁叶茂。学习“不仅仅是吸收新的信息,同时还还包含思考和把它储存到深层记忆中”。④“挖掘”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有所触动,铭记于心,对文言的学习产生成就感。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的“需求层次论” ,就是体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这三个高层次的需求。
1挖掘情感的共鸣点。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⑤而情感的共鸣是育人的关键。共鸣是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交流感应。入选课本的文言文无疑都是精品,学生往往因为生活体验、阅读量的限制而需要教师的引导挖掘。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透过艺术,将使心灵好象遭遇这些经验一般”,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教材所描摹的景物风光的赏析来品尝自然美,通过对教材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剖析来感受社会美,通过对文章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过渡照应、遣词造句等的分析来体味艺术美。”⑦借拨情感之弦,燃智慧之火。
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读者自身的体验,教师的激发都是产生共鸣的条件。教师若能凭借自身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陶冶功能,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更利于点燃情感共鸣的火花。《圣经》中有句所罗门谚语:“那种在适当的环境中讲的话,如同在银盘子里放上一些金苹果那样恰到好处。”
注意在课堂上不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大胆讲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更易激起情感的共鸣,领悟到文章语言中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
2挖掘文言文作品中“古今互动”点。
学要以致用,古今互动。文言文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内涵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许多方面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意义。用古代的文化思想观照当代现实,尝试用当代的观念方法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用现实重新解读传统,并认识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以从课内到课外,联系生活现实,由古而今思考,尝试把古代拉到现实进行假设,又把现实放入古代大胆思考。
挖掘作品对当今现实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能突破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隔膜,让学生更充分认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联系“巧劝谏”在今天现实交往中的作用;韩愈的《师说》把老师的职能归为“传道受业解惑”,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探讨当今老师的职能;由《鸿门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联系现代社会的人物奋斗成败与其性格的关系等等。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自己的读书心得来指导学生解读人生。在教学的基本目标已达到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适时适量扩展思维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
结语
教无定法,苦心不辍的耕耘终会有成效。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言价值,明确目标方法基础上,勤“织网”,巧“挖掘”,必能帮助学生敲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让依靠文言保存下来的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