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在何方?
作者:蒋信伟 时间:2007/5/21 7:33: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文化的产业化似乎给文学的复兴带来了一丝曙光,问题在于文学能否像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走向一条产业化之路,藉此以振颓势,值得深思。
首先,文本文学具有自己的“体性”弱点,缺乏舞台的铺垫,难与声光电等现代传媒元素直接融合,无法形成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只能徘徊在视觉疲劳的平面化之中。文学的文本性,使其逐渐与快速的都市节奏拉大了距离,文学尽管具有直面现实、慰藉心灵的功能,但是无法走入现代社会的“主体”生活,甚至文学的休闲化也将成为一种奢侈,毕竟都市生活的休闲元素已经向人展开了“全方位”攻势,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纯文学性刊物的近二十年的变迁,也说明了文学难以抵挡这种强势的进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诸如《人民文学》、《钟山》等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文学刊物每年可以达到一百多万份的销量,而到了现在,订阅量已经下降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仅剩区区几万份,确实到了维持生计都成问题的程度。似乎,文学的黄昏已经到来。
文学很“弱势”,毕竟还活着,而且也决不会消亡。都市的快节奏,只能造成心理的“超负荷”,但文学似乎还有休闲娱乐等有待开发的内在功能,慰藉心灵的独特魅力是文学得以继续存在的“生命之根”。不过,已经很难想象还会奏起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样的文学强音,文学已经无法拒绝叫嚣而起的“我消费我存在”的庸俗哲学。
我们还能不能激活文学那苍老的心跳,疏浚将要被尘封土埋的泉眼,还文学一个春天?
从近年来人气指数较高、卖点较热的作品来看,无论是作家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以一个极具挑逗性的书名换取了40万册的销量,以及近年颇热的躯体写作,还是什么所谓的美女作家,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在性的卖点上玩弄花样,挑逗人的神经、吸引人的眼球。正如鲍德里亚说的,“性是消费社会最活跃的中心,它以一种奇观的方式从多方面决定了大众传播的整个旨意领域”,性在消费文化中真是无孔不入,就连游戏机也会以性为闯关的激励来吸引人。文学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也只能自甘堕落了,这是一种超级的媚俗,精神的沙化。
当然,说到热,就不能不提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80后”作家的青春写作了,300万册的销量奇迹显示了巨大的受众空间、利益空间。应该说,“80后”是中国文学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于文学性冷淡的一种躁动,具有不可忽视的挑战性。“80后”作家的杀手锏又在哪呢?无外乎是玩时尚、玩心跳、摆酷儿,当然也少不了“性调料”,这些元素对于宏大叙事是不屑一顾的,而对于后现代语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却极具有杀伤力的,足以让他们如痴如醉,迷失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其实,这种现象值得反思,至少说明了经典文学对于当代青少年已经变得疏远而陌生了,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能否得以传承的危机,这绝不是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了。
然而,《哈利•波特》神话般的商业价值使一个失业妇女一跃成为亿万富婆,英国的儿童甚至到了每天要听罗琳讲故事才能入睡的程度,这一切足以让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前景刮目相看。儿童生活在想象之中,生活有必要为他们编织一个个神奇变幻的童话世界,这就为作家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艺术空间。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当下的中国文坛儿童文学尤其是受儿童欢迎的优秀作品,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根本不懂儿童生活的规律,往往以成年的思维取代儿童的想象,以成年的生活代替儿童的世界,作品也就很难真正进入到儿童的心灵空间之中。
其实,在我们的孩子那里播撒一粒粒文学的种、培植一棵棵文学的苗,而且一代一代坚持做下去,正是文学的百年大计。同时,以儿童文学的繁荣带动整个文学的创作,用儿童阅读的热度推动成年人对于文学的关注,也不失为一种窘境中的策略。
文学的复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放心于现在,才能寄希望于未来。这里的“放心”,一方面的意思是拒绝浮躁之气弥漫文坛,让文学静下心来,毕竟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另一方面,文学的“心”还必须真正放到现实生活中去,时代化、生活化气息浓郁的作品还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近年来新写实小说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市场化的现实,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急功近利的创作心理的。既然文学要以产业化为获取利润的途径,那么“文学工厂”商业前景多大呢?这是不得不直接面对的问题。其实,文学完全走向市场,也就消解了文学的精英意识,文学机械复制的时代到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商业意识的突醒、文化意识的衰落。
阿芒•马特拉说过,“文化工业是系列化、标准化和工作分工的完成场所,以例证的方式固定了文化失败、文化衰落为商品。文化实践的价值转换取消了它的批评功能,假个性的支配开始和资产阶级的存在一起在大众文化中尽情展示。”让文学走上文化工业之路,可以说是文学本身淡却文学性、就其娱乐性、化为商品性的过程。
以时下方兴未艾的手机文学为例。从事手机短信创作的人,惯用的手法是写一些祝福问候的话,编一点讽刺笑话,当然也不乏小说、诗歌等,甚至还有一些极具诱惑的荤段子等等,以其下载发送的数量显示创作的成效。总的看来,和网络文学一样,走的都是以技术消费为载体的路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
如马克•波斯特所言,“一种零度的或空洞的主体空间被结构到实践之中,书写主体直接将自身呈现为他者”。就从传统的文学角度来说,这些方式,已经使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产生了疏离,甚至到了动摇的程度,文学从“我说”变为“他说”,话语权的移置,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主体,标示着文学已经走向了一条平面化、模糊化的道路,并将丧失自己的深度,陷入到一个“迷失自我”的漩涡之中。以此为出路,无异于绝望之际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看来,文学不能只从金钱中寻求自己的前途,这种“他救”不是一种真正的救赎,而是在窒息文学的内在生机。
不可回避,文学族群里面较为“风光”的当属影视文学了,一些学者甚至言及纸媒借影视复兴或还魂。甚至在韩国的一些大学的文学系里,把如何创作剧本作为文学的主攻项目,当然,这得益于韩剧的繁荣了。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影视尤其是电视的高普及、以电视为主要家庭的休息方式,以及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都为影视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审视当下的中国影视,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也是一件不可否认的事实,相对于电影来说,电视剧却获得了较为稳步的发展,而且空间还是极为广阔的。这样看来,从事影视文学创作,也将继续成为文学与产业嫁接的一个少有的亮点。不过,还应当指出,影视文学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也是很容易迷失在利益的追逐之中而成为一种低级的“文化制造”,从而丧失自己的审美品格。
总的说来,文学的出路是令人忧虑的,但是悲观失望则没有必要。文学要有创新的时代要求,却不能带上跟风的陋习,文学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相信,文学会有春天到来的时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