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是这样生活的——读钟肇政《史怀泽传》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9 13:26: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史怀泽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人类精神巨人”。史怀泽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天才——他是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医生:在哲学方面,他以《康德的宗教哲学》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康德研究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在神学方面,他对耶稣生平和圣保罗思想的研究,在教会中获得了崇高的声望;在音乐方面,他以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者的身份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资料。但是,这一切与他真正的贡献相比黯然失色:三十八岁那年,史怀泽以医生和教士的身份远赴非洲蛮荒之地,为生活在病痛和绝望中的黑人带去健康和希望。直到九十岁的高龄去世,史怀泽后半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非洲沙漠中鞠躬尽瘁地奉献,经他救治的病人数以万计。史怀泽的这一工作以及所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不仅使他获得了一九五二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且为人类未来的精神走向提供了崭新的座标。
  台湾老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怀泽传》是一本朴实无华的“巨人传”二十一岁时,史怀泽这位天赋异秉的青年就立下如此的志向:“三十岁之前为研究学向和艺术而生活,三十岁以后献身直接服务人群。”在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史怀泽涉足神学、哲学和音乐等领域,在每一个领域内都获得了许多人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巨大成就。并将去非洲行医。这一决定遭到了所有亲友的反对,甚至有人认为他江郎才尽或者发精神病了。史怀泽的这种人生选择,让我想起了德国作家黑塞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为艺术和美而生活,另一位为信仰和爱而生活。黑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冲突、启发及融合为一体之后便完成了黑塞的理想形象,有评论家称这部小说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位这样的活生生的巨人——史怀泽。史怀泽的学问、艺、信仰和生命实践完全融合,他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堪称“现代人格”的典范。仅以攻学而论,史怀泽从三十岁开始从头学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个此前他一无所知的领域。但是,经过八年的艰苦学习,史怀泽终于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刚刚领到学位证书,他就和妻子一起出发,于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五日抵达加蓬。
  那时候,加蓬还没有独立。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中部非洲,几乎就是人间地狱:各种流行疾病疯狂肆虐,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饥荒时时发生,沾染上酗酒恶习的人们在酒精的麻醉中悲惨地死去。在这样的地方建筑一所现代化的医院,就如同建筑一座金字塔般的困难。史怀泽拿出自己所有的财产,自己身兼建筑师、工人、会计、采购所有的职务,得以在荒漠中创建了一所“挪亚方舟”。这个不断扩大的医院成为当地土著的天堂,在这里他们不仅医治了身体的病痛,还获得史怀泽各方面的帮助。在尽医生的职责的同时,史怀泽还调解部落纷争、教授种植知识,承担了文化教育、信仰传播的诸金艰巨工作。在许多非洲朋友的眼里,这位白人简直就是人位从天上下来的“神”,而史怀泽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按照《圣经》的要求来生活,因为耶稣说过:“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五章十三至十四节)
  史怀泽说过,他一生都爱到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的激励。朋霍费尔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在于真正宽厂的同情心的匮之,他指出:“基督以自己的身体,随了人类的一切苦难,似乎这些苦难都是他自己的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并且完全自愿地忍受了这些苦难。当然,我们不是基督,我们不必用自己的任何行动或受难来赎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就必须通过负责任地行动,通过抓住自己的‘时刻’,通过像自由人那样面对危险,通过表现出一种并非畏惧,而是出自基督对一切苦难者的解放和救赎的爱的真正同情心,来展示出类似基督同情心的广度。”史怀泽在非洲所展示出来的正是这种真正的同情心,他把这种宽阔的同情心升华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史怀泽认为,正是凡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人类才得以同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人类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获得一种创造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人类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他深信:“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这种学说不是写在书本上,而是实践在日常生活之中,“人必须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
  史怀泽改写了“天才”的定义。在人类由强权主宰的历史里,“天才”因为拥有“强力意志”,便意味着对千千万万“庸才”的奴役。“天才”是自私的。“天才”是可以不受谴责的:成吉思汗屠杀异族数以千万计不受谴责,拿破仑让百万士兵为他送死不必受谴责,三年人祸饿死百万民众不必受谴责,顾城用斧头砍死妻子也不必受谴责。史怀泽却为我们树立了另一套价值评判的标准,以这套崭新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衡量,权力、财富、统治的区域等都无足轻重,而人的信仰、爱、奉献、怜悯则有永恒的价值。史怀泽在其自传的最后这样写道:“惟其相信真理与精神的力量,所以我确信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在我的一生里,也有过辛劳、匮乏、悲哀,累累相积,如果我的神经再弱一点,可能我已遭到挫折了。长年之间忍受疲劳与责任的重荷压在肩头上,那是件好痛苦的事。我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以及我的妻子与孩子们。”他以对幸福的深切体验来结束自己的自传:“然而,我倒有无上的幸福——我能为爱而奉献。我的事业成功了。我受到太多的爱,与太多的仁慈。也有不少人忠诚地帮助我,把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我具有足可支持紧迫工作的健康,也有永远保持冷静的气质,还不乏用沉着与熟虑来办事的精力。并且,我还能以感谢来接受我命中被赋予的一切,这也是我的幸福。”
  在史怀泽的背后,有一位伟大女性的身影,那就是他的妻子海伦夫人。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海伦夫人分享了丈夫所有的辛劳、苦痛和幸福。我们能够想象,作为一位大学教授的女儿,年轻的海伦来到与现代文明隔绝的非洲沙漠时,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和磨难。在二战的硝烟中,海伦夫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非洲与史怀泽团聚,使得奄奄一息的医院重获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海伦夫人也就没有史怀泽的事业。可惜的是,在这本传记中只有关于海伦夫人的只言片语的介绍。我想,这样一位与丈夫同样伟大的女性,应该专门有一本传记来记载来颂扬。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jacob 于05-20 20:21发表评论: 第2楼
  • 我就觉得面熟呢,就是余杰写的
  • Fishpicker 于03-30 13:04发表评论: 第1楼
  • 作者是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