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再看冯友兰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29 16:00: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于丹的《论语心得》及有关孔子儒学现代解读,被炒作的佛沸沸扬扬,看来新儒家的理想——使儒学主流化的愿望,真的要实现了。
  本人不学无术,对于儒家之学也是一知半解,光看于丹的书还真的不敢信服。孔子何许人,《论语》何等书,其真正的宗旨和内容究竟是什么,现代人并不了解。
  有人说,于丹曲解了《论语》和孔子本意,似乎孔子本意还是好的,其说教的目的是为整个社会中所有人都能向善,和教人怎样做一个有德之人的。对此,我不敢苟同。
  直接读孔子《论语》,固然是“原教旨”,但之乎者也实在累赘,令人似懂非懂。所以还是先读一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走捷径,而冯友兰在我心目中,也的确有大家风范。
  以前也曾读过冯友兰的书,那是他的多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由于受新中国建国之后意识形态的影响,书中对于各家思想的评论和解释,总觉得有点像贴标签,读后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这个“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思维框架,实在是对自由思想的阉割,它对于中国学界的学术繁荣是有害无益的。
  我今所读之《中国哲学史》,乃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出版者,今为重印。读之,与目前流行的于丹等所谓文化名人对百家经典的解读相比,无疑要深刻得多,而对于冯友兰,也要刮目相看了。只要你还有头脑,还有良知,就不能不如此。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今学者治学态度之不同。冯友兰时代,虽饱经战乱,甚至在日寇入侵南下逃亡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还要研究写作,但其治学,毕竟是严谨的,没有浮躁之气,却有“明其道,不计其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置名利于度外,舍生死于脑后,学术,就是精神寄托,就是生命的全部,几乎来不及考虑名利得失。这比之今日那些置身于名利场中哗众取宠的所谓文化名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
  冯友兰有许多见解是独到的。例如他不仅认为儒家必须依人而食而不能独立生存,就是说儒家必须“有人用”,等待封建统治者的重用以便谋得荣华富贵;而且就连墨家也是不能独立的,也是等待有国者或诸侯所用的。他说:“儒墨虽不同,然皆为卖技艺才能之专家,有权利者皆可临时用之。如一时无人用之,既有失业之象。”正如孟子所说:“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求耕。”没人用他们,就失业了。墨家也如此。受某国君之委托而为之守城,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虽然,在迫切程度上墨家求用于人不如儒家,但为人所用则一也。与道家的自食其力相比,儒墨两家在精神上都不能算是独立,因此墨家隐而不彰,儒家由于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而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
  当然,墨家的思想与儒道两家不同,它虽产生于中国,但更像是西方文化的翻版,实际上却是与西方文化独立的。可见,在百家诸子中,几乎孕育了人类的一切思想。墨家的主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很可能走上西方民主之路。而历史,却偏偏选择了儒家文化。因为儒文化更迎合专制社会的统治需要,以及专制社会之下的等级秩序的维护。
  我始终坚持儒家是为专制社会和专制统治而服务的,而其道德说教“礼教”则是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而设。这一点,现在的所谓“文化人”,是故意回避和掩饰的。其目的,是把儒学和孔子言论解读成为粉饰腐败社会现实的精神鸦片。实际上绝不是我走极端,冯友兰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故儒士所拥护之制度,其所行所讲之道德,多上层社会所讲所行者。而侠士所拥护之制度,及所行所讲之道德,多当时下层社会所讲所行者。”而墨家出自侠士,其代表的是下层社会的利益,所反映的是下层社会的愿望,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
  此外,冯友兰还指出,“儒家多来自社会上层之失业流民”,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上层社会,以谋取荣华富贵,所以其道德说教以及理论学说,骨子里就只能是为社会上层服务的。
  今天孔子幽灵又借尸还魂,成为文化复古的热门货色,这只能说明中国现实的腐败和所谓“文化人”心灵的扭曲。这些人红得发紫,只能是现代中国的悲哀。
  对于孔子之“仁”的理解,冯友兰认为“仁”就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真性情”是什么?孔子没有说。但是其后的孟夫子却把它发展为性善论。那么所谓“真性情”是什么呢?也就是朴直而不虚伪,否则就是“乡愿”。孔子甚至认为狂狷之士比八面玲珑的圆滑处世者更为可取。这样一来,孔子儒家就与道家重合了。因为道家也是主张真性情的,儒道两家,原本是有着相通之处的。但是,说道家有真性情还可以,儒者能有真性情吗?在《淮南子》中早已批评儒家“违性拂情”,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结果必然导致虚伪的道德说教。用虚伪的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能稳定吗?问题是,儒家道德对不同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对于男女性别也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人为制造社会不平等。一旦这种不平等超出了民众的忍耐限度,稳定的社会秩序就会反转,所以中国历史总逃不出一治一乱的循环模式。
  要避免治乱交替的历史循环,就需要从儒家的精神控制中解放出来,给人民以充分的自由民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环境中,怎么可能会长久保持稳定和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