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4 19:13: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37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共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②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  “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③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④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⑤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⑥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①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②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 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 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 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 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逻辑作为论证话题的,但是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而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 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以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推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 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使逻辑更严密,可以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 “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不能作为“虚拟论敌”的“武器”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行攻击。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与“自相矛盾”的楚人犯同样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位小伙子在给女朋友的信中写到: “我爱你如此之深,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B. 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亲。
  C. 某电站外高高悬挂一块告示牌:  “严禁触摸电线! 此为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惩处!”
  D.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因为我确实扎实全面地复习了相关知识,所以有信心考上,但没有一点把握。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 请结合材料一通过进行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依据在材料一第①段最后一句话“……,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所以“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属于无中生有。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举《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阐述“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的观点,并非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属于以偏概全。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材料二的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匠
  余 华
  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
  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