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680字。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里亚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老子》这个说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和宗教都和人生有关系,宗教中包含着一些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学都是哲学的学派而不是宗教。
B.大多数民族的生活中宗教都非常重要,中国文化精神不以宗教为基础,也不意味着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不追求。
C.文中所引《老子》的话,说明了中国哲学的传统由为学和为道构成,作者引用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二者的区别。
D.文章最后提到的“宗教的洪福”是指人们通过宗教获得的超道德价值,实际上是并不纯粹的“准超道德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书”虽然不讲创世纪、天堂地狱,但是能够使人们对人生有反思,指导人们按照哲学去生活,使人们获得超道德价值。
B.中国在丧祭时,“和尚和道土一齐参加”,可见这里中国人对于佛教、道教的兴趣并不在恪守他们宗教的教条、仪式上。
C.哲学满足了中国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所以他们都极其关心能提高心灵境界的哲学,都不大关心也不信奉宗教。
D.在给予实际的信息方面,宗教随着科学的进展权威降低,放弃了宗教的人可以借助哲学获得更高的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倡导“孝治”,而“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忠君”升华为儒家知识分子崇高标准。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可以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
C.边远地区的傩戏中,水神河伯被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因为他缔造都江堰的功德而爱戴他,世世供奉,崇敬祭祀。
D.李白诗里“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之句,涉及到了道教教人飞升、超脱死亡的方术,也说明人们超乎现世的追求。
4.作者大胆预测说“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5.本文摘编自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开头部分,既体现了冯先生“全史在胸”的学术视野,又体现了他对史实的独到见解。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