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同步练习34
- 资源简介:
约5970字。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跂 (2)彰 (3)师 (4)通
2.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师说》的作者倡导了古文运动。
B.“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
C.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荀子》为其独著之书。
D.《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劲疾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B.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C.而耻学于师 耻:使……羞耻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终日而思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蚓无爪牙之利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B.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已者”“不如己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问”也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其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论述针对的现象一致。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8.《劝学》《师说》的节选部分都运用了对比说理,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