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同步练习1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16 19:30: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670字。

  2.2《红烛》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汉代之前均称为《诗》,其中收录诗歌305篇,故又被称为“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建安时期代表作家有“三曹”和“七子”等,他们创作的诗歌大多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壮,这一特点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C.苏轼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词风雄壮,被视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北宋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D.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主张新格律诗应追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下列对《红烛》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B.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可谓“卒章显其志”。
  C.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D.这首诗注重反复、反问等修辞的使用,注重押韵、格律,突破了诗人以往诗歌形式美和节奏感的限制,诗风自由,和诗中的情感适配。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放声呼号的巨人,象征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本诗抒发了对破坏旧世界、创造新时代的渴望,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哦,香雪》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刚通火车的山村。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C.《红烛》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摆脱了诗律的束缚,以七言为主,笔随兴至。这种写法与李白奇绝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相融合,达到了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4.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    )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阿!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③烧沸世人的血  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⑤烧破世人的梦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③⑤④
  二、小阅读-课内
  5.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6.《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